第470章 长城内外欢呼动,始见清风满塞垣(第3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谢渊躬身应诺,转身时瞥见案上的《大吴律》正翻开在 “监督篇”,书页上 “防微杜渐” 四个字是萧桓亲笔圈注,朱笔力道深重,几乎要透纸背。烛火在字上跳动,仿佛映出他伏案批注时紧锁的眉头。 正月十五的大同卫,积雪未消却暖意融融。校场四周挂满了红灯笼,有士兵亲手扎的羊角灯,有百姓送来的走马灯,灯笼映着积雪,泛着暖黄的光晕。军民们提着灯笼聚集在校场,新分的军粮堆成小山,麻袋上贴着 “阳曲卫”“大同卫” 的标签,玄夜卫缇骑正按名册给士兵们发新缝制的冬衣,棉衣里絮着厚实的新棉,捏上去蓬蓬松松,连针脚都比往年细密。
一个年轻士兵接过冬衣,当场就往身上套,棉衣刚触到皮肤就惊呼:“比去年的旧棉絮暖和十倍!” 旁边的老兵摸着棉衣领口,那里缝着 “军户张德胜” 的布条,眼眶发红:“这辈子没穿过这么好的冬衣,陛下心里真装着咱们边军啊!” 校场中央的篝火燃得正旺,烤得冻土都发暖,有人架起铁锅煮肉,香气混着松脂的烟火气,在夜色中弥漫。
萧桓与周毅、谢渊站在灯海旁,看着士兵们围着篝火唱歌,有个瘸腿老兵拉起胡琴,几个年轻士兵跳起边关的胡旋舞,旋转的身影带起雪花,引得孩童们拍手叫好。“陛下,新查的军屯账册已送户部备案。” 谢渊指着远处的粮仓,那里新修的仓门贴着封条,“今年春耕的种子备了两万石,都是饱满的谷种,卫所军官说,弟兄们都盼着开春屯田,说亲手种的粮吃着踏实,谁也别想再克扣。”
周毅接过话头,甲胄上的灯笼光影忽明忽暗:“北元那边听说咱们清了内奸、补了军粮,最近没敢来犯。哨骑回报说,他们在长城外退了五十里,连巡逻的骑兵都少了一半。” 他望着北方的夜空,语气里带着释然,“弟兄们说,这下能安心过个好年了。”
萧桓望着漫天灯火,火光映在军民笑脸上,像撒了满地星辰。他忽然想起王林伏法那日的血光,想起校场上飞溅的血珠,再看眼前的欢腾 —— 士兵们捧着新粮的笑脸,百姓们举着灯笼的身影,心中豁然开朗。“《元兴帝实录》里说‘民心即长城’。” 他轻声道,声音被风吹得很远,“以前总以为关隘、甲胄才是屏障,如今才懂,守住民心,再险的关隘都能守住,再强的敌人都能击退。”
寒风掠过灯海,灯笼摇曳的光晕里,“军前审案” 的木台仍立在雪中,台柱上不知何时被人刻了字,借着灯光能看清是 “吏治清明,边军安宁” 八个字,笔画虽浅,却像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篝火噼啪作响,将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与灯海、粮仓、城墙融在一起,成了这寒夜里最坚实的暖。
片尾
德佑三十年正月,萧桓在大同卫设 “军前审案”,历时三日,审出贪腐官员二十七人,其中卫所军官十六人、地方文官十一人,查实克扣军粮七万石、贪墨军饷五万两。主犯七人被斩于军前,十二人流放,八人革职,追回的五万石军粮当场分拨边军,贪腐银两所折粮草半月内补齐。玄夜卫在查抄中发现官官相护密信百余封,揪出王林党羽漏网之鱼五人,军储仓改由 “军民共监”,账册每月公示。此案肃清边地积弊,边军士气大振,军民同心备战,大同卫迎来久违的安宁。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三十年正月,帝于大同卫设‘军前审案’,‘三日审结贪腐案二十七起’,‘斩七人,流十二人,革职八人’,‘追回军粮五万石,银五万两’,‘军粮即时分拨,军民欢呼动地’。此案‘创边地军审之例’,‘玄夜卫监粮、军民共督’之制始行,‘边军士气复振,屯田兴,仓储实’。
论曰:‘战地查弊非仅惩贪,实乃‘收民心、固边防’之举。萧桓‘亲审亲断,示法于军前’,使‘官不敢贪,吏不敢欺’;谢渊‘循证追责,点滴不漏’,令‘赃粮归军,民怨得平’。军审之后,‘大同卫三年无贪腐案’,‘九边皆效其制’,故‘德佑中兴,始于边地清弊’。’
(正月十五,大同卫军民同庆上元,分粮声、欢笑声传至长城外,北元哨骑闻之退走。)”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