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470章 长城内外欢呼动,始见清风满塞垣(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帐外忽然传来哭声,三个边军家属捧着冻硬的旧棉衣挤进来,棉衣撕开处露出发黄的败絮:“陛下请看!这就是王知府发的冬衣,我丈夫穿着它守城墙,活活冻成了冰人!” 军民的怒骂声浪几乎掀翻审案台,王庆面如死灰,终于供认:“是…… 是赵通牵线,说‘卫所分粮,知府分银’,我们约定‘互不上告’,谁料……” 审案从辰时持续到未时,每个被告都试图攀咬他人拖延时间,却被玄夜卫提前掌握的证据一一戳穿。卫所指挥佥事赵通被揭穿 “用劣质火药充军器”,账册上记着 “火药千斤”,实际送来的却是掺了沙土的假货,去年炸营伤了五名士兵;军器库大使刘平招认 “与镇刑司旧部勾结,将新造弓矢倒卖北元”,玄夜卫从他地窖搜出北元弯刀三十把;连负责掩埋阵亡士兵的驿丞都供认 “虚报阵亡人数,冒领军饷三年”,死者名单上的名字,有一半还活着在田里耕作。

萧桓越审脸色越沉,案上的罪状记录越堆越高。当审到 “虚报军户” 的户籍吏时,他猛地拍案:“《军户册》是征兵纳粮的根本,你竟敢将三百户军户改成‘逃户’,把他们的田产分给亲信!” 户籍吏哭喊道:“是王知府让改的!他说‘少一户军户,少缴十石粮,咱们多分些’……”

未时三刻,谢渊将汇总的罪状呈给萧桓,墨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陛下,共审出贪腐官员二十七人,其中卫所官员十六人、地方文官十一人,涉及克扣军粮七万石、贪墨军饷五万两、倒卖军器折合银三万两。” 他指着账册补充,“追回的军粮中,有五万石已查实存放于各卫所私仓,还有两万石被变卖,需折价追缴。”

萧桓望着台下屏息等待的军民,声音透过寒风传遍全场:“按《军审制》:孙志、李康、王庆等七人‘贪腐逾万两、致边军死伤’,斩立决于军前;赵通等十二人‘贪腐五千两以上’,流放三千里;其余八人‘包庇同党’,革职永不录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欢呼的军民,“追回的五万石军粮,即刻分拨各卫所,优先补给守城士兵;贪墨银两所折粮草,正月十五前务必送到弟兄们手中!”

午时行刑的梆子声响起,七名主犯被押赴刑场,军民跟在后面唾骂,有人扔来冻硬的窝头砸在他们身上。孙志路过阳曲卫士兵方阵时,李铁柱吐了口唾沫:“你卖粮换的银子,买得动你的命吗?” 刑场刀光闪过,人头落地的瞬间,边军士兵齐声高喊 “陛下圣明”,声浪震得积雪从帐檐滑落。

与此同时,玄夜卫缇骑按清单查抄各官员私仓。在李康的地窖里,缇骑撬开伪装成酒缸的粮囤,里面堆满白花花的糙米,粮囤壁上还贴着 “阳曲卫军屯” 的封条;王庆的粮仓藏在寺庙佛像后,五千石军粮用香油熏过防虫,比边军吃的糙米好上十倍;赵通的私宅地窖里,除了军器,还有王林党羽给他的密信,写着 “事成后保你升指挥同知”。

分粮的消息传到各卫所时,士兵们正在修补城墙。当缇骑押着粮车出现,车身上插着 “返还军粮” 的木牌,老兵张德胜颤抖着揭开麻袋,饱满的谷粒滚落在掌心,他忽然老泪纵横:“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好的粮了!” 年轻士兵们欢呼着围上来,有人用头盔当瓢舀起粮食,互相抛洒着庆祝,粮粒落在积雪上,像撒了满地碎金。

周毅站在粮车旁,看着士兵们将粮食搬进新修的军储仓,仓门上新刻的 “军民共守” 四个字在阳光下发亮。“陛下说了,” 他对士兵们高声道,“以后军粮每月由玄夜卫与卫所共同清点,账册一式三份,谁再敢克扣,孙志就是榜样!” 士兵们齐声应诺,连搬运粮食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傍晚的大同卫衙署,烛火已燃起,将帐内照得通明。萧桓坐在案前翻阅新造的军屯账册,账页上的墨迹还带着淡淡的松烟香,每笔 “实收粮五千石” 的记录旁,都盖着卫所与玄夜卫的双印。谢渊轻步进来,先将分粮回执码在案角,回执上的血指印鲜红如梅,层层叠叠印在 “领粮人” 处,细看能辨出指节的纹路。

“陛下,各卫所报来的分粮回执都齐了。” 谢渊声音放轻,指尖拂过最上面一张回执,“士兵们在回执上按了血指印,说‘此生愿为大吴守边’,阳曲卫的老兵还在回执背面写了‘谢君恩’三个字,笔锋抖得厉害,想来是哭着写的。” 他呈上百姓送来的万民伞,伞骨是上好的紫竹,伞面上 “军前清弊,民安兵强” 八个字用金线绣成,针脚细密,看得出是连夜赶制的,“大同知府衙门的小吏说,今日审案时,李康的家眷揣着金锭想贿赂缇骑,被缇骑当场搜出,金锭上还刻着‘李记’,现已押入诏狱待审。”

萧桓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暮色中能看见卫所的炊烟袅袅升起,远处传来士兵们的欢笑声,夹杂着 “分粮了”“新棉衣暖和” 的呼喊,像暖流淌过心尖。他指尖摩挲着账册上的朱印,忽然轻叹:“贪腐像田里的杂草,拔了这茬还有那茬,非得时时除、日日防不可。” 他抬眼看向谢渊,目光坚定,“传旨下去:大同卫设‘军民监督坊’,选十名老兵、五名乡绅轮流值守,每月初一核查军粮入库、军器修补账目,账册一式两份,一份存卫所,一份送玄夜卫备案。玄夜卫每月派缇骑巡查一次,发现漏记、虚记者,直接上奏,不必经地方官转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