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甲胄须坚拒朔风,烽烟早报警边烽(第3页)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吏部侍郎(张懋门生)立刻附议:“英国公所言极是!自古权臣掌兵必生乱,谢渊虽有大功,却也该避嫌!” 但更多官员沉默不语,他们看着案上谢渊每日呈报的《九边军备月报》—— 上面详细记录着 “大同卫新造甲胄三百副,每副验合格”“宣府烽燧试传信号,百里内一刻钟到”“军粮专仓本月入粮五千石,无掺沙”,字迹工整,还贴着玄夜卫与边军共同签字的验单,谁都清楚这是实打实的功绩。
萧桓拿起那封 “密信”,指尖捻着信纸边缘 —— 做旧的痕迹太过刻意,墨迹在阳光下泛着新墨特有的油光,而谢渊的真迹他再熟悉不过,笔锋刚劲却藏着圆润,绝非这般生硬模仿。他又看了看案上的《九边军备月报》,最新一页上谢渊批注:“大同卫甲胄需再增铁料一两,防箭矢穿透”,字迹旁还画着小小的甲片示意图,透着对边军的细致关怀。
“张懋,你看看这个。” 萧桓将月报扔到张懋面前,声音平静却带着威严,“谢渊若要夺权,何必在月报里计较一两铁料?何必费尽心机让边军吃饱穿暖?他若要逼宫,去年南疆平叛时手握三万京营兵,为何还要奏请陛下派将?” 他将 “密信” 狠狠扔在地上,“这信是伪造的!玄夜卫,给朕查是谁在背后捣鬼,敢在朝堂上散布谣言构陷大臣,按律当斩!”
张懋脸色煞白,伏在地上不敢抬头,朝堂上的附议声瞬间消失,只剩下烛火跳动的声响。
夏日的九边长城,新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边军士兵穿着改良后的札甲操练,甲片碰撞声清脆有力。五里一燧的烽燧台上,戍卒正仔细擦拭着烟筒,白日里的狼烟能直冲天际,黑夜的火把能照亮十里山路。军粮专仓的仓门大开,玄夜卫与边军将领共同盘点粮食,每袋都贴着 “斤两、入仓日期、监仓官” 的标签,倒出的粮食饱满无沙,连最挑剔的老兵都点头称赞。
玄夜卫的《军备督查月报》上写:“九边军器完好率九成,较去年提升五成;烽燧预警无一次迟漏,传讯速度较旧制快一倍;军粮专仓账实相符,边军士气较去年高涨,逃兵减少七成。”
七月中旬,捷报从大同卫传来 —— 瓦剌残部趁秋高马肥突袭边境,刚靠近长城,宣府的烽燧就燃起狼烟,大同卫指挥使按预警提前设伏。新造的甲胄挡住了瓦剌的箭矢,锋利的新箭穿透叛军甲胄,激战半日斩敌三百余,边军仅伤十人,无一阵亡。捷报上还附了边军将领的话:“若非新甲坚、烽燧快、粮草足,此战必败,谢大人革新之功,救了全军性命!”
萧桓在御书房捧着捷报,笑得眼角皱纹都舒展开来。谢渊恰好入宫奏事,见他手中的捷报,躬身道:“此乃陛下信任革新之效,非臣之功。” 萧桓拉着他的手走到窗前,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军备新法》上,字字句句都透着严谨,“不,这是‘新法’的功劳,是‘监管’的功劳。你看,只要律法严明,谁也不敢偷工;只要监管到位,谁也不能藏私。”
窗外蝉鸣渐起,远处传来京营操练的呐喊声,两人望着阳光下的宫墙,都明白这军备革新的路虽布满荆棘,却终究在律法与民心的护持下,走出了一条固防安邦的正道。
片尾
《大吴会典?军备制》 载:“德佑革新后,‘军器监造甲需经风宪司、兵部、边军三方验收,缺一不可’;‘烽燧设总目一人,由边军与玄夜卫共荐,三年一换’;‘军粮专仓每月由风宪官、边军将领、地方乡绅共同盘查,账册公示三日’。‘九边军备自此整肃,终德佑朝,边患止息者十有八年’。
《大吴史?谢渊传》 评:‘军备之兴,非仅器物之新,实乃制度之变。渊以风宪之权,破官吏朋比之弊,立 “双监管、共担责” 之制,故 “甲胄坚、烽燧速、军粮实”,为大吴边防立百年根基。’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论曰:“德佑一朝,‘镇刑司之废去吏治之腐,李穆之清算去勋贵之贪,军备之革新去边防之虚’,三者连环,方得中兴。帝萧桓‘能识弊于微末,纳忠言于逆耳’,谢渊‘能持法于权要,行革新于艰难’,故‘内无奸佞之患,外无强敌之虞’。
‘夫强国者,非恃兵多,而恃兵精;非恃粮足,而恃粮实。德佑革新,以 “监管” 防贪腐,以 “公开” 促清明,此非独军备之道,实乃治国之理。史称 “德佑中兴,根在法治,成在革新”,信哉斯言!’”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