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476章 莫道孤臣无退路,江山倚重有君王。

卷首 《大吴史?谢渊传》 载:“渊既整吏治、强边军、革新军备,功盖朝野,然‘以风宪司兼兵部事,权柄过重’,屡遭勋贵非议。渊遂上《辞功疏》三章,‘请罢都察院左都御史职,愿赴大同督建军仓,专司粮储’。帝萧桓‘览疏动容,谓 “朝局未稳,非卿镇之不可”,固留不许,加渊太子少保,赐 “忠勤报国” 金匾’。史称‘渊之辞,非避祸也,实欲避权臣之嫌;帝之留,非私恩也,乃知社稷之需’。”

功成不恋紫宸班,愿向边尘督米仓。

三疏辞荣明素志,九重留相固朝纲。

旧谗未息仍吹影,新誉方隆已避光。

莫道孤臣无退路,江山倚重有君王。

大同卫的军仓刚落成,谢渊踏着残雪巡查完最后一座粮囤,玄夜卫缇骑正在粮囤外钉上 “风宪司监” 的木牌,字迹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他望着远处边军操练的校场,新甲胄在夕阳下闪着银光,心中一阵释然 —— 镇刑司整肃、军备革新、边军重编,这三件压在心头的大事总算落地,九边烽燧平安,百姓渐得安宁。

回到京师风宪司值房,案上堆着各地送来的贺表,称他 “再造边防,功比再造社稷”。可谢渊却彻夜难眠,烛光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晃动,他想起李穆倒台时 “权大遭忌” 的教训,想起英国公张懋在朝堂上 “权臣掌兵必乱” 的谏言,更想起萧桓日渐深重的眼袋 —— 帝心难测,功高震主自古皆然,自己身兼风宪司与兵部职,确有 “权过重” 之嫌。

次日清晨,他铺开宣纸,写下《辞功疏》的开头:“臣渊蒙陛下圣恩,掌风宪、督军备,赖陛下威灵、将士用命,九边稍安。然臣年过花甲,精力渐衰,且风宪、兵部二职集于一身,恐招‘权臣’之议,愿乞骸骨,赴大同督建军仓,专司粮储,为边军守最后一道防线……” 笔尖悬在纸上,墨迹晕开一小团,像他此刻复杂的心绪 —— 既盼功成身退,又放不下未竟的吏治清明。

《辞功疏》送入御书房时,萧桓正在批阅边军捷报,见疏中 “权过重” 三字,指尖顿在纸上。他想起谢渊在镇刑司整肃时的铁面,在李穆案中的果决,在军备革新中的细致,心中五味杂陈 —— 这位老臣确实权倾朝野,但每一分权都用在实处,从未私用。

早朝时的太和殿庄严肃穆,檀香在梁柱间缭绕,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靴底踏在金砖上悄无声息。萧桓将谢渊的《辞功疏》放在龙案上,鎏金的镇纸压着疏角,声音在高敞的殿内回荡:“谢大人请辞都察院左都御史,愿赴大同督建军仓,众卿议议吧。”

话音未落,英国公张懋已撩袍出列,乌纱帽上的金饰在晨光中闪烁。他躬身时,眼角余光飞快扫过谢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陛下,谢大人辞功实乃明智之举!风宪司掌百官监察,兵部掌九边兵权,二权归一于一身,自古便是国之大忌。前有镇刑司权滥之鉴,今若让谢大人久掌二权,恐招非议动摇国本。臣以为可准其辞,请陛下另择贤能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既全谢大人美名,又安朝野之心。”

他话音刚落,吏部侍郎立刻出列附和,袍袖扫过砖地带起细微的尘土:“英国公所言极是!谢大人整吏治、强边军,功盖当世,已然名垂青史。如今功成名就,理当荣归休养,何必再操劳国务?臣举荐山东巡抚李贤接任,此人清廉有余,可承风宪之职。”

“不可!” 户部尚书往前一步,朝珠碰撞发出清脆声响,“陛下,九边重编刚过半年,军仓制度才立雏形,正是新旧交替的关口。去年大同卫贪腐案,涉案官员盘根错节,若非谢大人亲赴前线,带着风宪官逐账核查,又借玄夜卫缇骑锁拿要犯,怎能连根拔起?如今旧吏余党还在暗处窥伺,若谢大人此时离去,恐前功尽弃!”

朝堂顿时分为两派,赞同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声浪在殿内交织。有人说 “权臣当避”,有人言 “国需重臣”,连殿外的风声都似带着焦灼。谢渊始终躬身立于班中,乌纱帽的边缘压着鬓角的白发,面对或褒或贬的议论,他脸上不见丝毫波澜,只在争论稍歇时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如深潭:“臣非求荣归休养,实因年过花甲,精力确难兼管二职。风宪司掌监察需明察秋毫,兵部掌军备需细致入微,臣近来常感力不从心。赴大同督建军仓,专司粮储一事,于国可固边军根本,于己可避权臣之嫌,实乃两全之策。”

谢渊请辞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半日便飞出宫门,在京师的茶馆酒肆间传开。镇刑司旧吏王三缩在 “聚贤楼” 的角落,就着昏暗的油灯啜饮劣酒,对面坐着的是李穆的旧部赵五,两人袖口都沾着油腻的酒渍。“听见没?谢渊要滚去大同了!” 王三压低声音,唾沫星子溅在桌上的花生壳上,“咱们得加把火,让他再也回不来!”

赵五往窗外瞥了眼,见玄夜卫缇骑从楼下经过,慌忙低下头:“怎么加火?他如今圣眷正浓。” 王三冷笑一声,从怀里掏出几张皱纸:“我已写好帖子,就说他在大同军仓私藏三万两银子,还说他儿子在江南开绸缎庄,本钱都是克扣的边军粮款。再伪造封他与周毅的密信,说‘若辞功不成,便借军仓粮草起事’,塞给英国公府,保管能让他万劫不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日后的清晨,张懋捧着那封伪造的密信跪在御书房,锦袍前襟被泪水打湿,苍老的脸颊上沟壑纵横:“陛下!臣昨夜收到玄夜卫旧人密报,这是谢渊与大同总兵周毅的私信!” 他双手颤抖着递上信纸,声音哽咽,“信中说‘辞功是缓兵之计,待掌控大同军仓,便以粮逼宫’,陛下,谢渊恐有反心啊!他辞功是假,借机掌控边军命脉是真!求陛下明察!” 萧桓接过信纸,指尖捻着泛黄的纸角 —— 纸张做旧的痕迹太过刻意,边缘的磨损处整齐得不像自然老化,墨迹在阳光下泛着新墨特有的油光,与前次伪造 “逼宫信” 的手法如出一辙。他不动声色地翻过信纸,背面竟还残留着未干透的朱砂印泥痕迹,显然是仓促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