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479章 御苑冬深雪未消,军册重翻忆迢迢 (第3页)

谢渊望着宣纸上 “龙途回望” 四个遒劲的大字,指腹轻轻抚过尚未干透的墨迹,烛火在他眼角的皱纹里跳动,泛起一层湿润的水光。“陛下这四个字,道尽了中兴之路的艰难。” 他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目光从字幅移到萧桓鬓边的白发上,“龙途虽险,却踏出了江山的坦途。亲征得值,不仅是德胜门那一场血战守住了京城,更是借着亲征的锐气,斩了王显那样的蛀虫,清了镇刑司的积弊,让吏治为之一新;革新得值,不仅是甲胄更坚、粮仓更满,更是让边军将士知道朝廷记挂他们的冷暖,让南疆流民明白耕耘能得安稳,这民心安定,才是江山最牢的根基啊。”

他弯腰拱手时袍角扫过地砖,发出细微的声响:“臣今年六十有三,眼花得看不清军册上的小字了,骑马走三十里路便腰酸背痛。但陛下春秋鼎盛,愿陛下保重龙体,带着大吴接着走这中兴路,看九边永无烽火,看南疆再无流民。”

萧桓闻言哈哈大笑,笑声撞在暖阁的梁柱上,震得檐角的积雪簌簌落下。他抬手拍了拍谢渊的胳膊,掌心的温度透过衣料传过去:“你我都老了,可这江山还年轻得很!边军里的新兵多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南疆的学堂里娃娃们刚启蒙,他们才是大吴的将来。”

他转身对侍立的内侍高声吩咐,声音清亮如雪地寒梅:“传朕旨意,明年春闱增设‘边防策论’科目,题目就从九边军册里出,让新科进士都写写‘如何守长城、如何安流民’,没去过边地的,中榜后先派去大同卫历练半年,亲眼看看士兵们怎么在雪地里站岗,才知道江山不是笔墨写出来的!”

内侍刚要退下,他又补充道:“再传旨给大同总兵周毅,让他牵头编《九边军法》,把亲征以来‘三实练兵法’、军仓互监、烽燧传讯这些法子都写进去,每条军法旁都要附实例,比如‘甲胄增铁一两防箭矢’这种细节,让后世将领照着学,少走弯路。”

此时窗外的雪已停了,一轮圆月从云层里钻出来,清辉透过窗棂洒进御书房,在案上的《九边军册》上流淌。“大同能战者三万” 的字迹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旁边密密麻麻的批注 ——“每旬操练五次”“甲胄每月检修”“军粮掺沙者斩”—— 都透着经年累月的心血。

萧桓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连绵的雪影,月光在他的龙袍上镀了层银霜。他仿佛看见德胜门的朝阳正刺破硝烟,九边的烽燧燃起平安的狼烟,南疆的学堂里传来朗朗书声,连风中都带着军仓新粮的清香。他抬手按在冰凉的窗棂上,掌心的温度融化了一小片霜花,轻声感叹,语气里有释然,有欣慰,更有对江山万里的深情:“亲征得值,真值啊……”

暖阁里的炭火还在噼啪作响,龙涎香与茶香缠绕着飘向窗外,与雪后的清辉融在一起。案上的军册静静躺着,字里行间的甲胄寒光、粮仓暖意,都在诉说着一段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岁月,也映照着一个王朝在风雪中站稳脚跟、向阳而生的中兴之路。

片尾

《大吴会典?德佑新政》 载:“德佑三十五年,‘九边军事实力较亲征前翻倍,能战之兵达十五万,甲胄完好率九成,粮仓储粮三百五十万石,烽燧传讯无迟漏’。边军识字率‘三成,较往年增两倍’,军中学堂‘逾百所,培养识文断字的士兵五千余人’。朝廷‘岁入边军互市银二十万两,南疆赋税三十万两,国库渐丰’。

《大吴史?中兴志》 评:‘德佑亲征,非仅军事之举,实乃政治之转折。斩叛军则军威振,除贪腐则吏治清,识忠奸则朝局稳。帝之回望龙途,见的不仅是战功,更是中兴之根基;臣之辅佐新政,守的不仅是边防,更是民心之向背。’”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论曰:“德佑一朝之兴,始于亲征之险,成于革新之勇,固于君臣之信。萧桓以亲征破‘苟安’之局,以慧眼识‘忠良’之才,以铁腕除‘贪腐’之弊,终成‘九边靖、南疆安、国库丰’之局。

御书房回望,‘亲征得值’四字,道尽中兴之不易。非亲征无以明忠奸,非忠奸分明无以行革新,非革新无以固江山。谢渊之谋、周毅之勇、韩雍之治,皆因帝之信任而得施展;帝之明断,亦因臣之辅佐而更显光辉。

史称‘德佑中兴,根在亲征,成在革新,久在民心’。龙途回望,风雪兼程,终见朝阳,此非天命,实乃君臣同心、励精图治之必然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