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葡萄皮 作品

第226章 开辟航路,征伐不臣(第2页)

忙完这一切,胡大老爷仔细检查了一遍,随即吩咐胡义速将信件送至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接到信件,并未感到惊讶。

胡大老爷的神奇之处,他早已多次领教,习以为常。

他只是随口嘟囔了一句“惟庸还是老样子,懒散得很”,便转而处理其他事务。

这首次远洋航行,绝非易事。

船只等硬件暂且不论,首要解决的便是人手问题。

这可是关乎性命的大事,派遣人员需谨慎考虑。

后世流传一种说法,称明清时期航海技术一无是处。

实则不然。

大明中后期虽实施海禁,至满清更是闭关锁国。

但在洪武与永乐年间,大明的航海技术非但不弱,反而遥遥领先。

领先程度之大,足以令他人望尘莫及。

此皆得益于元末的技术传承。

尤其是元末群雄中的佼佼者陈友谅,麾下战船无数,实力强悍。

鄱阳湖一战,若非朱元璋侥幸获胜,大明能否建立犹未可知。

当时,陈友谅最大的优势在于他掌握的先进战船与水军。

击败陈友谅后,尽管朱元璋对航海兴趣不大,但他对能增强大明军力的战船却极为重视。

他不仅夺取了陈友谅剩余的所有战船,还收服了原本效忠于陈友谅的那些杰出船匠。

大明虽为新兴帝国,但在某些技术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

有趣的是,由于元末的战乱,朱元璋麾下的将领中,不少人拥有丰富的水军作战经验。

这些经验绝非欧洲那种小规模船只间的争斗可比,在与陈友谅的对决中,双方动辄上百艘战船激烈交锋。

没有一定的水军知识,连指挥都无法胜任。

凭借这些优势,当朱元璋收到胡大老爷送来的地图和“提示”后,他开始仔细研究起来。

胡大老爷擅长操控人心,一番劝说之下,终于打动了朱元璋。

朱元璋自我激励,被胡大老爷描绘的美好前景深深吸引:无数的财富、丰饶的粮食、珍贵的香料、耀眼的金子、众多的奴隶……

在胡大老爷的游说下,远洋航行似乎成了轻而易举的财富之路。

尽管描述得如此夸张,但对照着手中的说明、地图,以及那个神秘的番邦人信息,朱元璋却不由得不相信。

此刻的朱元璋,已被深深吸引。

无疑,最为关键的是胡大老爷以往的信誉极为卓越。

暂且不论其身份,单论他所创造的功绩,如番薯、土豆以及新式织机等,这些都是大明前所未有的。

胡大老爷有个习惯,遇到来源不明的事物,总爱归咎于番邦,这也悄然改变了朱元璋对番邦的看法。

在朱元璋眼中,番邦拥有好东西是毋庸置疑的,但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并运用。

而胡大老爷,正是那少数能从番邦获利的人。

既然胡大老爷已为大明指明了道路,那冒险一试又有何妨?

近来,得益于内阁的协助,朱元璋得以清闲,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

“宋利,去宣傅友德来见!”

没错,朱元璋准备采取大动作了。

若胡大老爷知晓朱元璋打算让傅友德领军进行首次远洋航行,恐怕会大吃一惊。

傅友德何人?

虽非随朱元璋自凤阳起兵的首批将领,但也是早期投诚的老将。

论战功,鄱阳湖之战、攻克元大都、征讨云南等,不胜枚举。

沐英、蓝玉等人均曾是他的部将。

大明建国后,他更是因功被封为颖国公。

可以说,除徐达、常遇春这两位最亲近的武将外,傅友德便是朱元璋最为信赖的大将。

然而,这样一位镇国级的大将,竟被朱元璋为首次远洋航行所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