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温差 作品

第763章 绿洲密语(第2页)

苏念安走近陶瓮,发现瓮口缠着圈红色的绸带,绸带的编织手法是汉式的“回纹结”,绸带末端系着个小小的木牌,木牌上画着幅地图——地图的左上角是长安的大雁塔,右下角是亚历山大的灯塔,中间用一条虚线连接着,虚线经过的地方,标着许多小小的绿洲符号,每个符号旁都写着两种文字的地名。

“这是古代商队的路线图。”阿石指着地图上的某个标记,那里画着个青铜天平的图案,与他在金字塔前发现的天平一模一样,“你看这个天平标记,对应的地名既叫‘斤两铺’,也叫‘德本坊’,应该是当年商队交换货物的地方。”

林霜突然注意到陶瓮侧面有个细小的洞口,洞口的形状与她的箭杆恰好吻合。她将一支箭插入洞口,陶瓮突然发出“咕嘟”的声响,瓮口开始冒出淡淡的水汽,水汽在空气中凝成文字——先是汉文的“甘泉”,接着是阿拉伯文的“生命之水”,最后是波斯文的“解渴琼浆”。

“这瓮里装的是地下河的水。”苏念安用手接了些水汽,发现水汽里竟混着些细小的植物种子,种子的形状很像中原的稻谷,“难道古代商队把中原的稻种带到了这里?”

就在这时,密室的墙壁突然传来一阵震动,镶嵌在墙上的彩陶开始发出微光。苏念安发现那些彩陶上的图案正在缓慢变化:中原的牡丹逐渐与埃及的纸莎草缠绕在一起,阿拉伯的几何纹与汉代的云雷纹互相渗透,最后所有图案都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画面里,中国的工匠与阿拉伯的陶工正围着同一个窑炉,窑火里烧制的,是一个既有青花缠枝纹又有波斯几何纹的陶罐。

“原来这些彩陶,是不同文明的工匠一起做出来的。”阿石用龙渊剑轻触墙面,彩陶上的画面突然动了起来,像是在播放一段古老的影像:商人们用中原的丝绸交换阿拉伯的香料,用中国的瓷器交换埃及的绿松石,用汉代的衡器称量波斯的珠宝,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没有语言的隔阂,只有手势与眼神的交流。

林霜的箭囊突然发出轻响,新长出的羽毛上,班图语“路”与汉文“途”的纹路开始闪烁,顺着纹路的方向望去,密室的角落里,有个隐蔽的石门。石门上刻着幅星图,星图的中心是那颗在箭镞里见过的绿星,绿星周围,中原的二十八星宿与阿拉伯的四十八星座正沿着同一个轨迹转动。

“这扇门需要用星的方位来打开。”林霜取出三支箭,分别插在石门周围的三个凹槽里,箭影在石门上组成个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恰好对着绿星,“就像洛阳明堂的通天柱,需要对着特定的星宿才能启动。”

当最后一支箭插入凹槽,石门发出沉重的声响,缓缓向两侧打开。门后是条更长的通道,通道两侧的墙壁上,挂着许多风干的棕榈叶,每片叶子上都写着文字——有的是汉文的商队日记,有的是阿拉伯的旅行随笔,有的是波斯的诗歌,还有些是用不知名的文字写的,但旁边都配有汉文的注释,像是特意为不同语言的人准备的。

苏念安取下片棕榈叶,叶子上的汉文日记写道:“贞观三年,与波斯商队同行,至撒哈拉绿洲,见当地人居无定所,遂教其筑土为屋,用中原之法烧制砖瓦。当地人以香料相赠,其香清远,异于中原。”日记的末尾,画着个小小的房屋图案,房屋的屋顶是中原的歇山顶,墙壁却是阿拉伯的土坯墙。

“是玄奘法师西行时的商队?”阿石凑过来看,发现棕榈叶的边缘有个小小的印章,印章上的文字是“大唐西域记”,“没想到《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商队,真的到过这里。”

通道尽头的光线越来越亮,三人加快脚步,终于走出通道,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叹不已——这是一个巨大的地下村落,村落里的房屋都是用中原的砖瓦和阿拉伯的土坯混合建造的,屋顶上盖着棕榈叶,屋檐下挂着中国的红灯笼和阿拉伯的铜铃铛。村落中央有个广场,广场上立着根巨大的石柱,石柱上刻着幅世界地图,地图上的陆地与海洋用不同颜色的琉璃砖拼成,中原的黄河、埃及的尼罗河、波斯的幼发拉底河,都用金色的线条连接在一起,像是一条条闪光的丝路。

广场上有许多人影在活动,他们的穿着格外奇特:有的穿着中原的汉服,却戴着阿拉伯的头巾;有的穿着阿拉伯的长袍,腰间却系着汉式的玉带;还有些孩子,穿着混着两种风格的衣服,手里拿着既有汉文又有阿拉伯文的玩具,在广场上追逐打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