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绿洲密语(第3页)
“这些人……”苏念安有些疑惑,她注意到那些人的脸上,既有着中原人的轮廓,也有着阿拉伯人的特征,像是不同民族的后代。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他的拐杖很特别,是用中原的桃木和阿拉伯的橄榄木拼接而成的,杖头上刻着个“和”字。老人看见苏念安腕间的菩提子,眼睛突然亮了起来,用带着口音的汉文说道:“你们是从东方来的吧?这菩提子的纹路,和我们祖先留下的一模一样。”
“老人家,您认识这菩提子?”苏念安有些惊讶,她取下菩提子递给老人。
老人接过菩提子,轻轻摩挲着,菩提子上的金砂纹路突然亮起,与老人拐杖上的“和”字产生了共鸣。“这是伊克蒂尔家族的信物。”老人说道,“我们是伊克蒂尔商队的后代,祖先来自中原和阿拉伯,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祖先留下规矩,凡是带着这种菩提子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
林霜取出那个和田玉与绿松石拼成的平安扣,老人看见平安扣,激动得浑身发抖:“这是我们家族的传家宝!当年祖先带着商队离开中原时,带走了许多这样的平安扣,用来辨认同伴。没想到在金字塔那里丢了一个,还能找回来。”
老人带着三人走进一间最大的房屋,房屋里的摆设更是融合了不同文明的特色:桌子是中原的八仙桌,上面放着阿拉伯的银壶和波斯的琉璃杯;墙上挂着中原的山水画和阿拉伯的地毯,画的下方是用汉文和阿拉伯文写的对联;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既有中原的《诗经》《论语》,也有阿拉伯的《古兰经》,还有波斯的诗集,每本书的封面上,都贴着个小小的标签,用两种文字写着书名。
“祖先说,我们的根在东方,也在西方。”老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羊皮卷,羊皮卷上用汉文和阿拉伯文写着家族的历史,“贞观年间,中原的商队与阿拉伯的商队在丝绸之路上相遇,为了躲避战乱,一起来到这片绿洲。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文化,也带来了阿拉伯的知识和习俗,在这里互相学习,互相融合,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家园。”
苏念安翻开羊皮卷,发现里面还夹着几张古老的图纸:一张是中原的水车图纸,旁边用阿拉伯文标注着改进方法;一张是阿拉伯的天文仪器图纸,旁边用汉文写着使用说明;还有一张是混合了两种风格的房屋图纸,屋顶用中原的歇山顶,墙壁用阿拉伯的土坯墙,
“这些图纸,是祖先们一起研究出来的。”老人笑着说,“中原的水车适合灌溉,阿拉伯的土坯墙适合防沙,把它们结合起来,就能在沙漠里种出庄稼。我们现在吃的稻谷,就是用中原的稻种和阿拉伯的种植技术种出来的,比中原的稻谷更耐旱,比阿拉伯的麦类更香甜。”
阿石走到窗边,看见窗外的田野里,人们正在用一种奇特的农具耕地——农具的犁头是中原的样式,犁杆却是阿拉伯的设计,犁地的人一边用汉文唱着歌谣,一边用阿拉伯语吆喝着牲口,动作协调,没有丝毫违和感。“原来不同的文明,真的可以像这样融在一起。”他感慨道,龙渊剑在鞘中轻轻颤动,像是在回应他的心情。
林霜走到屋外,看见几个孩子正在广场上放风筝。风筝的样式格外有趣:有的是中原的龙形风筝,尾巴上却系着阿拉伯的铜铃;有的是阿拉伯的雄鹰风筝,翅膀上却画着中原的祥云图案。孩子们一边放风筝,一边用两种语言唱着歌谣:“风儿吹,风筝飞,东方西方一起追;云儿飘,线儿摇,不同家乡同一巢。”
“这些孩子,从小就会说两种语言,既懂中原的文化,也懂阿拉伯的习俗。”老人跟在林霜身后,笑着说,“我们从不强迫他们只学一种文化,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了解不同的文明,才能更好地生活在一起。祖先留下的话,我们一直记着:‘留下来,传下去,混在一起,好好活着。’”
苏念安望着广场上欢乐的人群,突然明白为什么蚀星无法割裂这些文明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变成了房屋的砖瓦,变成了田野的稻谷,变成了孩子们手中的风筝,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歌谣,变成了血脉里的传承。它们就像这片绿洲里的地下河,看似看不见,却一直在滋养着这片土地,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