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苏-27的完全体(第3页)
到了共青城,战火的痕迹依稀可见。
尤其是飞机制造厂,厂大门已经被炸塌了,工人们索性把门给拆了,就留出个大口子在那里,有全副武装的武警在站岗。
李干看了生产车间,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就是另一个211厂。
建筑风格、生产布局、设备机械、生产流程,等等,都高度相似。
有一架已经完成了80%建造进度的苏-27停在总装车间里,李干看了之后,感慨地说,“老毛子的东西,真的是不拘小节啊,你们看着工艺,一言难尽。”
奉行力大砖飞理论的老毛子,他们才不会去打磨细节。
他们的AL-31航空发动机是不错的,但是,和欧美国家同类产品相比,其寿命只有人家的一半。
问题就出在工艺。
老毛子的理论也简单得很,武器装备是消耗品,一场战争下来不知道要补充多少批,要那么长的寿命干什么?
这种理念从二战时期的t-34开始,并且在t-34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德国的虎式坦克面前,t-34的装甲和它的细炮管一样可笑——不堪一击。
问题是,t-34简单啊,一天生产几十辆,比他妈的生产拖拉机还快,质量不行数量来凑,就这么简单粗暴。
虎式坦克精细得很,半天搞不出一台来,面对蝗虫一般的t-34,虎式太厉害,也不可能在屁股那里装上几十公分厚的装甲。
其实,苏-27的研发思路也是如此。
简单易造,皮实耐操。
然而,当这款飞机搞出来之后,老毛子发现事与愿违,这飞机太难伺候了,和此前设想的南辕北辙。
极少人知道,老毛子搞苏-27的过程,就是不断妥协的过程,技术达不到,就打补丁,空重超了,就打孔减重。
是不是很眼熟,211厂搞歼-8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苏-27在试飞中发生过两次严重事故。
一次是在进行大过载试飞的时候,机身结构崩溃,飞机空中解体,原因就在于对机身结构进行了打孔进行减重,结果导致结构强度不够。
另一次则是飞控系统的问题,飞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机头疯狂上仰突破了飞行包线,飞行员的任何操纵都失效,飞机失速坠毁。
老毛子的工程师解决纵轴操纵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加装了一个专门控制纵轴上仰下俯的装置,重两百多斤。
这样一来,飞机的空重就更不能达标了。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换更大推力的发动机……
实际上,苏-27的量产型和此前设计要求的型号,有相当大的差距,是不断妥协出来的产物。
后来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遗产,花了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才把苏-27的完全体搞出来。
苏-35。
实际上,苏-35才完全达到了当年的总师西蒙诺夫提出的技术指标,苏-35才是真正的侧卫。
看着眼前这架苏-27,李干琢磨着,是否应该把该机的完全体搞出来,东大空军还需要另一款重型战斗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