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40章 国际影响力的爆点·合作协议签署(第2页)

“从被质疑‘安慰剂’到哈佛主动合作,瑾姐和陆医生这一路太酷了!”

陆则衍走到台前,手里的激光笔在大屏幕上划出光路:“按照协议,我们会共享脱敏后的病例数据——甘肃岷县的当归基地、西藏林芝的红景天圃,会和波士顿的实验室实时同步种植数据与成分检测结果。第一个课题聚焦‘山楂荷叶饮’,我们团队负责记录‘痰湿体质’患者的舌象变化、症状改善,比如晨起口苦的频率、大便成形度;哈佛团队负责分离山楂黄酮的作用靶点,解析‘化湿’背后的分子机制。”

他调出数据模型,中西医的指标在同一坐标系里重叠——中医的“舌苔厚腻程度”与西医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呈明显负相关,曲线像两条终于找到共鸣的弦。“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中医变成西医,是让‘痰湿’能被菌群检测印证,让‘化湿’能被分子机制解释——就像用两种语言讲同一个健康故事。”

艾伦教授忽然举起手里的铜药碾复制品,碾轮上“守正创新”四个字被阳光照得发亮。“我来之前,去了趟仁济堂老铺。”他的中文比在日内瓦时流利些,带着刻意练习的认真,“看到苏医生的祖父在用这台药碾碾新收的山楂,药粉细得能飘起来。他说‘碾药要守住力道,就像中医要守住根本’。”

他转动碾轮,“咕噜”轻响里,藏着和老药碾一样的韵律:“这复制品我带回去,要放在实验室最显眼的地方。它提醒我们——研究要像这碾轮,既要碾得动传承的老方子,也要碾得出创新的新道理。”他看向苏怀瑾,眼里的光像落了星子,“我们的研究员下个月就去甘肃,跟着药农学看当归的长势,学辨‘道地’的手感——毕竟,不懂药材的温度,怎么懂它的疗效?”

仪式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陆则衍走到苏怀瑾身边,两人并肩看向窗外。河坊街上,穿格子衫的外国游客正举着手机拍仁济堂的牌匾,手里捏着林晚秋新做的“体质自测卡”;卖奶茶的铺子挂出了新招牌——“茯苓薏米奶茶·中医联名款”,老板娘正给杯子套上印着铜药碾的杯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