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56章 守旧派的“转变”·老专家的推荐(第2页)

“爷爷,要加冰糖哦。”孙女趴在厨房门口,举着书里的标注给她看。砂锅咕嘟咕嘟冒热气时,薄荷的清香混着当归的药香漫出来,居然不难闻。孩子捧着小熊杯喝了两口,眼睛亮起来:“不苦!有薄荷的香味!”

让他真正改观的是第七天早上。往常这个时间,孙女总要揉着眼睛喊“干涩”,那天却拿着课本坐在窗边,说“眼睛润润的,不用滴眼药水了”。更让他意外的是,小姑娘突然拉着他往阳台走:“书里说老看手机伤肝,要远眺20分钟——爷爷陪我看树吧。”

他看着孩子趴在栏杆上,小手指着远处的梧桐叶,叽叽喳喳说“那片叶子有七个角”,忽然想起苏怀瑾在书里写的“调理不只是吃药,是把习惯调成适合体质的样子”。他翻出孙女的作息表,上面已经用彩笔添了新内容:“19:00 喝枸杞薄荷茶→19:20 远眺→19:30 看书(不看手机)”,末尾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以前总觉得‘改古方’是离经叛道。”王教授重新戴上眼镜,看着屏幕上的博客正文,指尖在“因时制宜”四个字上停顿。他想起年轻时批注《伤寒论》,对“桂枝汤加减法”嗤之以鼻,觉得是后人附会;现在才懂,张仲景写“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本身就是在说“要按体质调整”。

现代人少了田间劳作,多了案头久坐;少了日光晒暖,多了屏幕辐射,体质早就和古人不同。就像孙女的干眼,不是单纯的“血虚”,还多了“肝火旺”——加枸杞养肝、薄荷清头目,不是改了古方,是让古方适应了新的生活。

博客发布半小时后,评论区就热闹起来。有个年轻中医说:“王老师您不知道,我按您的思路改方子总被导师说‘不严谨’,现在拿着您的推荐去,导师居然让我写个案例分析!”还有患者留言:“我妈总说‘老方子治百病’,喝了您说的改良方上火,现在我把您的文章给她看,她终于愿意让苏医生调方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