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64章 试点见效·24小时止泻(第3页)
苏怀瑾望着窗外,晨光已经把药圃里的藿香苗照得透亮。她忽然想起昨天试点开始前,小李在电话里的犹豫:“苏医生,真的不用加止泻药吗?万一没效果……”那时她只说:“相信病机——寒湿散了,脾醒了,腹泻自然就停了。”
现在想来,所谓“爽”,从来不是凭空的奇迹,是每个环节的扎实:辨证时认准“寒湿困脾”的核心,组方时去掉半夏换炒白术的细致,叮嘱“温服”“泡脚”的周全,再加上患者愿意尝试的信任——这些凑在一起,才让52个患者在24小时里,从“拉得站不住”到“能喝小米粥”。
手机又震了震,是小李发来的新照片:社区活动室里,几位患者围着一张小桌喝粥,每人脚边放着个刚泡完脚的水盆,阳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他们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安稳。周老太正把自己碗里的山药夹给旁边的小孩,两人都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
“苏医生,”小李的语音带着前所未有的笃定,“我现在信了——最好的药,不是多厉害的方子,是能找准病根,还能让人喝得下去、做得来的法子。就像这藿香汤,没多复杂,却真能把寒湿赶跑,让脾胃重新暖和起来。”
苏怀瑾把照片设成手机壁纸,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碰了碰周老太的笑脸。她忽然懂了祖父说的“医道至简”——能治病的方子,从不是靠玄乎的理论撑着,是靠“对证”“管用”“让人愿意试”这三个实在的道理。就像此刻,52个止泻的患者,比任何论文都更能证明:中医的智慧,从来都藏在能解决问题的实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