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66章 中药汤剂的“工业化生产”(第2页)
车间里,自动化设备正在预热。苏怀瑾看着技术员把药材按比例倒入混合罐——藿香10g、紫苏6g、茯苓15g、炒白术15g,都是方案里的核心成分。“先混合3分钟,让药材粉末均匀接触。”技术员指着屏幕上的参数,“然后低温粉碎到80目,既能快速析出有效成分,又不会让药渣漏出来。”
林晚秋盯着分装机,眼睛熬得发红却亮得很:“每袋5g,正好是一次的量。滤袋用的是食品级无纺布,透气又不漏粉,封口时压上‘祛湿止泻’四个字,居民一看就知道怎么用。”她拿起刚试产的茶包,对着光看了看,“泡5分钟就行,凉了还能隔着杯子温,老人孩子都能操作,比熬汤剂省事儿多了。”
苏怀瑾捏着茶包掂了掂,重量刚好。她走到留样台,取了袋泡进温水里,看着淡黄色的茶汤慢慢晕开,和熬好的汤剂颜色几乎一样,鼻尖也闻到了熟悉的藿香香。“就按这个标准生产。”她对厂长说,“注意每批留样检测,确保有效成分含量达标。”
第二天一早,赵小胖带着直播团队进了车间。镜头先扫过混合罐里翻滚的药粉,再转到分装机——一个个白色滤袋从机器里滑出来,封口处的“祛湿止泻”字样清晰可见。“家人们看清楚了!”赵小胖举着话筒,声音比平时高了两度,“这就是救了几百人的藿香正气茶包,每袋成本才2块钱!药厂24小时赶工,现在已经生产出10万袋,马上装车送疫区!”
镜头转向打包区,成箱的茶包堆得像座小山,上面印着“祛湿止泻,温服为佳”,社区志愿者正搬着箱子往货车上装,额角的汗在镜头里闪着光。“这才是中药该有的样子!”赵小胖对着镜头说,“既能守住老祖宗的方子,又能跟上应急的速度——该传统时传统,该现代时现代!”
弹幕瞬间刷了起来:
“原来中药也能这么高效!刷新认知了!”
“这个好!不用熬药,我妈在家就能泡,回头我也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