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66章 中药汤剂的“工业化生产”(第3页)

“为药厂和志愿者点赞!这才是真正的抗疫速度!”

第一批10万袋茶包送到疫区时,社区工作人员正推着小推车逐户分发。住在一楼的李阿姨接过茶包,拆开一个凑到鼻尖闻了闻,突然就红了眼眶。“这味儿……和我妈以前熬的藿香汤一模一样。”她抹了把眼角,声音发颤,“她走了五年了,这味道一出来,就像她还在这儿,知道我拉肚子,特意给我熬药似的。”

她按照说明泡了一杯,吹了吹热气喝了一口,忽然笑了,对志愿者说:“比熬药方便多了!以后天潮的时候泡一包,心里都踏实。我得给外地的闺女寄点,让她也备着。”

林晚秋把直播回放发给苏怀瑾时,视频里正好拍到李阿姨喝药的样子。苏怀瑾看着弹幕里滚动的评论,指尖划过一条:“以前觉得中药就是慢慢熬、慢慢等,没想到应急时能这么快,还这么有人情味。”

她想起祖父说的“药是死的,人是活的”。以前总觉得传统就是砂锅慢熬,看着药香袅袅升起;现在才懂,传统也可以是自动化生产线,是滤袋里的药粉快速析出——重要的不是形式,是能不能把药效及时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这不是快。”苏怀瑾给林晚秋回了条消息,“是该快的时候能快。工业化不是丢了传统,是让传统能跑起来,能在最需要的时候,追上那些等着救命的脚步。”

窗外的阳光正好,药圃里的藿香苗又长高了些。苏怀瑾拿起桌上的茶包,轻轻捏了捏——里面的药粉很轻,却像装着能让人安心的力量。她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老法子锁在过去,是让它在新时代找到新的模样,继续护着那些需要温暖的人。就像这袋茶包,带着老方子的魂,却用新的样子,走进了更多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