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68章 西医同行的“请教”·辨证的逻辑(第2页)

再移到“湿热型”时,她特意指了指“大便特征”:“你看这栏写的‘臭秽带黏液’,就像夏天馊了的菜汤;舌苔黄腻,是湿里裹着热;患者怕热,拉完肛门还灼得慌,这时候再用温药,等于给火上添柴,得用葛根芩连汤清湿热。”

张主任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他忽然停住:“这么一说就清楚了!就像分辨冷水和热水——摸一摸(舌苔)、闻一闻(大便)、问一问(怕冷怕热),根本不用猜。”

苏怀瑾怕他记混,又在便签纸上画了个简表,用黑笔圈出核心:

类型 舌苔 大便特征 伴随症状 对应方剂

寒湿型 白腻 清稀如水,无臭 怕冷,腹痛喜热敷 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型 黄腻 臭秽带黏液 怕热,肛门灼热 葛根芩连汤

“你看,关键就这几个点。”她把便签纸推过去,“不用记‘湿邪’‘热象’这些词,记住‘白腻苔配怕冷’‘黄腻苔配怕热’,就不会错。”

张主任盯着表格看了半分钟,突然掏出手机对着拍,闪光灯在诊室里亮了下:“这比教材上的长篇大论清楚十倍!我回去就打印五十份,贴在科室会诊室、护士站,让所有医生护士都记牢——以后遇到腹泻,先看舌象对证型,再也不会用错方子。”

他又翻到笔记本里夹的处方单,是用葛根芩连汤的那6例:“这几个患者确实说‘拉完肛门火辣辣的’,我们当时只想着‘都是腹泻,按之前的方案来’,根本没注意这些细节。”他忽然笑了,有点不好意思,“以前总觉得中医辨证‘玄’,现在才明白,是我们没找对‘翻译’——你这张表,就是最好的翻译器,把中医的话翻译成我们能懂的‘症状、体征、用药’。”

苏怀瑾看着他笔记本里贴的患者体征记录——体温、腹泻次数、电解质数据旁边,多了新写的“舌苔白/黄”“怕热/怕冷”,忽然觉得,这场请教里藏着比“学会辨证”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