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68章 西医同行的“请教”·辨证的逻辑(第3页)
“其实你们西医的检查也能帮中医辨证。”她指着他记的“白细胞正常”,“这说明不是细菌感染,排除了实热;要是白细胞高,再结合黄腻苔,可能就是湿热夹滞,得加些消食的药。”
张主任眼睛亮了:“对!我们可以把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你们的舌象、脉象结合起来——比如湿热型患者,可能C反应蛋白会轻度升高,寒湿型则基本正常。这样中西医的判断能互相印证,更准。”
他临走时,把笔记本抱在怀里,像捧着本珍贵的手册:“苏医生,说实话,以前我总觉得中医是‘经验医学’,这次才知道,它的逻辑能这么清楚。以后我们科里有搞不清的病例,能不能常来请教?”
苏怀瑾送他到门口时,竹帘外的阳光正好落在药圃里——刚种下的葛根苗和藿香苗挨在一起,叶片上的露珠闪着光。“随时欢迎。”她指了指那些苗,“就像这些药,藿香温散,葛根清解,各有各的用处,合在一起才能应对更多情况。”
张主任走后,走廊里的药香好像更清透了些。苏怀瑾低头看诊桌上的便签纸,忽然想起祖父说的“医无中西,惟求实效”——当西医愿意弯腰看舌象,当中医能用表格讲逻辑,那些“玄”与“实”的隔阂,其实早就在患者的笑容里,慢慢化成了协同的暖意。
她把那张简表夹进《岐黄手记》时,忽然决定再加一页:“中西医辨证参照表”。或许以后,会有更多西医翻开这本书,像张主任这样,在“翻译”里找到理解的桥——而这座桥的尽头,是能更快被治愈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