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患者的“感谢信”·中药的温度(第2页)
上去的。写信的是位独居老人,说自己住一楼,墙根长霉时拉了肚子,“拉到腿软,连开门接药的力气都没有”。
“送药的小姑娘敲了三次门,见没人应,居然找社区要了钥匙进来。她没先递茶包,是蹲下来扶我坐沙发上,又倒了杯温水。我说‘怕苦’,她就说‘泡的时候放块红糖,像喝糖水’。
她教我泡脚时,特意用手试了水温,说‘40度,不烫脚’;教我熏艾叶,又指着窗帘说‘离远点,别烧着’。艾叶烧起来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生病,奶奶也是这么熏房间,那味儿一模一样——比医院的消毒水让人安心多了。
昨天她来回访,进门先摸了摸我家墙根,说‘干了’,又问‘身上暖不暖’。你说,这孩子比我远在外地的儿子还细心。苏医生,你们不光给了药,是给了我们这些老人个念想——知道有人记挂着。”
信纸边缘有圈浅浅的折痕,像是被反复打开过。苏怀瑾把它放在锦旗旁边时,发现最底下压着张彩色的画,画在小学生作业本背面,用蜡笔涂得五颜六色。
画中央是个冒着热气的茶杯,杯身上画着几片锯齿状的叶子(大概是藿香),杯口飘着三朵云似的热气。旁边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谢谢苏医生的茶,我不拉肚子了”,落款是“小宇,6岁”,后面跟着个笑脸——眼睛画成了星星,嘴角咧到耳根。
“这是那个怕苦、把药汤拌进小米粥的孩子!”苏怀瑾认出这名字时,心里忽然软了一下。记得社区医生发的视频里,这孩子刚开始喝药时哭闹,后来捧着粥碗说“香香”,小脸蛋上还沾着米粒。
赵小胖举着手机拍了段视频,镜头从锦旗扫到信纸,最后停在小宇的画上。“家人们看,”他的声音比平时轻了些,“这才是最好的奖牌——不是证书,不是锦旗上的字,是这些带着体温的纸。”他把镜头凑近那几滴晕开的水渍,“这是周老太的孙女没擦干净的泪;这处方笺背面的字,是独居老人一笔一划写的;还有这画,是6岁孩子觉得‘不拉肚子’最该谢的人。”
视频配的文字弹了出来:“最好的治愈,是药香里的牵挂”。弹幕很快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