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71章 收徒公告·3年认药的门槛(第3页)
苏怀瑾在公告后补了段“认药心法”,把祖父的话融了进去:“认药要‘四验’:眼观(硫磺枸杞表面过白无褶皱,真品暗红带自然果霜);鼻闻(陈艾叶醇厚带焦香,新艾叶刺鼻味重);手摸(天麻鹦哥嘴圆钝,伪品尖硬);口尝(正品枸杞微甜,硫磺枸杞涩)。这些是书本教不会的,要亲手摸、亲口尝,把药材的‘脾气’刻进骨子里。”
赵小胖把公告做成海报,照片用的是苏怀瑾在当归田的侧影——她指尖捏着归头,侧脸专注,阳光落在她发梢。文案写:“瑾姐说:能认出300种药材,知道哪片当归能补血、哪颗枸杞没被硫磺熏过,才有资格谈开方。”
海报发出去两小时,评论区就炸了。有个叫“药圃小记”的账号晒出标本盒:里面整齐码着20种药材,标签写着“第1个月打卡:枸杞(真)、枸杞(硫磺)、艾叶(陈)、艾叶(新)”,配文“等我!这3年我一定泡在药圃里,把每个药材的‘脾气’都摸透!”
小棠也在下面留言,附了张自家阳台的照片:薄荷和紫苏种在陶盆里,旁边摆着个小本子,隐约能看到“5月12日:薄荷摘尖后长得更旺,气味更浓”。她写:“从今天起,每天认一种药,记在本子上。3年后,希望能对瑾姐说‘我认够300种了’。”
苏怀瑾看着这些留言,忽然想起祖父说的“传承不是接过高粱,是让种子落地生根”。现在,这些报名表、标本盒、阳台药盆,就是落在土里的种子。而那3年认药的门槛,不是围墙,是给种子培的土——让它们扎得深些,再深些,将来才能长成能遮风挡雨的树。
晨光移过铜药碾时,苏怀瑾拿起祖父的认药笔记,轻轻拂去页角的灰尘。笔记本里夹着片干枯的当归叶,是几十年前采的,叶脉还清晰可见。她忽然想,等新徒弟入门,要把这片叶子传给他们——告诉他们,认药的本事,就是这样一片叶、一颗药、一页笔记,代代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