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初试现场·认药的硬核考核(第2页)
“能闻出差别?”身后传来监考药工的低声询问。他见这小姑娘年纪小,本有些担心,此刻见她动作熟稔,倒生出几分好奇。
小棠没抬头,指尖又捏起那粒亮枸杞,用指甲轻轻掰了道缝。断面偏硬,果肉发僵,纹路模糊;再掰旁边那粒,果肉软润,能看到细密的纹路,像浸了油的棉絮。最后,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掰开的小半粒放进嘴里——舌尖先是微涩,后味有点发苦,完全没有枸杞该有的清甜。
“你这孩子,怎么还尝上了?”药工吓了一跳,想阻止时,小棠已经把剩下的吐在纸巾里,在答题纸上写起来:“硫磺枸杞:1.表面过亮(硫磺熏制增白);2.味涩(无自然甘味);3.果蒂处无白痕(真品有自然脱落的白痕)。真品枸杞:1.暗红(非亮红);2.味微甜;3.断面有细密纹路。”
笔锋稳得不像个新手,连“果蒂白痕”这种细节都没漏——那是苏怀瑾在视频里特意放大讲的:“自然晒干的枸杞,果蒂脱落处会留圈浅白痕,硫磺熏的因为高温处理,白痕会被熏掉。”
考场里很静,只有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偶尔有人对着药材皱眉、叹气。有个男生对着土三七和正品三七发愣,拿起薄片翻来覆去地看,最后咬了咬牙,在“是否有毒”那一栏写了“均无毒”——药工在他身后轻轻摇了摇头。
两小时收卷时,小棠的答题纸写得满满当当。最后一组“真茯苓与木薯伪品”,她不仅写了“真品断面细腻带砂粒感,伪品光滑”,还补了句“真品嚼之黏牙,伪品偏脆”——这是她在家试吃木薯淀粉时总结的,没想到真用上了。
苏怀瑾坐在药圃的石凳上翻答卷,祖父搬了竹椅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放大镜,时不时对着药材比对。翻到小棠的答卷时,苏怀瑾指尖顿了顿,递给祖父:“您看这张。”
老人戴上老花镜,逐行看下去,到“土三七与正品三七”那栏时,眼睛亮了:“土三七:断面有环纹,味微苦带麻;正品三七:断面灰绿带菊花心,味先苦后甜——土三七有毒,不可入药。”三个鉴别点全对,连“环纹”和“菊花心”这种老药工才注意的细节都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