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研学班的“小徒弟”·青少年的热情(第2页)
角落里的金银花苗刚搭上竹竿,梳着丸子头的丫丫趴在地上,用彩笔给藤蔓画草图。藤蔓绕着竹竿爬了半圈,她画得歪歪扭扭,却特意给叶子涂了绿色,花苞点了黄色。“我要记下来它怎么爬的,”她举着画纸给小棠看,“就像写日记,明天它长新叶子了,我再补画上去。”
最边上的山楂苗还没长新叶,负责的小男孩小宇举着赵小胖留下的备用手机,正对着苗拍视频。他奶声奶气地说:“今天是种山楂的第一天,它现在只有两根枝。等它长出红果子,我就摘下来给奶奶泡水——奶奶总说嗓子干。”视频里能看到他鼻尖沾了点泥土,像只刚偷吃过泥巴的小刺猬。
篱笆外站着几位家长,有位妈妈正举着手机拍孩子,笑着对身边的苏怀瑾说:“以前带他去游乐场,玩完就忘;现在来这儿种药材,不仅知道‘薄荷性凉’‘紫苏能去腥’,还学会操心了。昨天晚上临睡前,他突然坐起来说‘妈妈,紫苏该浇水了’,把我都逗笑了。”
另一位爸爸看着儿子记笔记的样子,眼里带着感慨:“以前他连青菜都分不清,现在知道薄荷和紫苏的叶子不一样,还说要学认更多药材。这比报那些只教背古诗的兴趣班有用多了——能摸到、能闻到,还能知道用处,记得才牢。”
小棠教完朵朵松土,直起身时,看见乐乐正小心翼翼地给紫苏浇水。他怕水流太急冲倒小苗,把喷水壶的嘴对着掌心,让水先落在手上,再顺着指缝滴进土里,像在给小婴儿喂水。阳光落在他沾着泥土的手背上,水珠亮晶晶的。
她忽然想起苏怀瑾说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以前总觉得“传承”是很郑重的词,是铜药碾、是认药笔记、是师徒行礼,现在看着这些蹲在地里的孩子——他们记笔记时皱起的小眉头,画草图时认真的眼神,拍视频时奶声奶气的承诺,忽然明白,传承也可以是这样的:是把“薄荷能驱蚊”的知识,变成给妈妈做香囊的期待;是把“紫苏能去腥”的认知,变成观察它长高的耐心。
她悄悄走到苏怀瑾身边,指尖捏着衣角,声音里带着点期待:“瑾姐,等他们种的薄荷长成了,我教他们认更多药材好不好?先认10种,就从他们种的这些开始——告诉他们薄荷为什么能驱蚊(含薄荷脑),紫苏为什么能去腥(含挥发油)。再教他们认枸杞、艾叶,就像你当初教我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