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78章 研学班的“小徒弟”·青少年的热情(第3页)

苏怀瑾看着她眼里的光,像看到了刚拜师时的小棠——那时她捧着迷你铜药碾,说要把每天碾的药写成日记。“好啊,”苏怀瑾笑着点头,“还要教他们碾药,用你的小铜药碾,让他们知道,药材不仅能种、能认,还能变成能帮人的东西。”

阳光穿过篱笆的缝隙,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像撒了层金粉。乐乐的笔记本被风吹得翻页,露出夹在里面的一片薄荷叶;朵朵的铲子插在泥土里,旁边放着刚摘的紫苏叶;丫丫的画纸被压在石头下,藤蔓的线条已经比刚才长了些。

小棠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这些孩子里,或许会有下一个自己——因为想给妈妈做香囊,开始认薄荷;因为想给奶奶泡水,开始种山楂。他们不会一开始就懂“守正创新”,却会因为一份小小的“想帮到人”的心意,慢慢走进中医的世界,就像当年的自己,因为奶奶的类风湿,敲响了仁济堂的门。

篱笆外的桂花开了,甜香混着薄荷的清苦漫过来。小棠蹲下身,帮小宇扶了扶歪掉的山楂苗。“等它结果了,”她轻声说,“我们一起摘下来,教你怎么晒成山楂干。”

小宇用力点头,鼻尖的泥土蹭到了脸颊上:“好!还要记在我的视频里,告诉大家‘山楂能泡水,治嗓子干’!”

风掠过药圃,薄荷叶轻轻摇晃,像在应和。小棠知道,新的传承已经开始了——它不在郑重的仪式里,而在孩子们沾着泥土的指尖上,在歪歪扭扭的笔记里,在“要给妈妈做香囊”的期待里,轻轻巧巧,却扎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