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陆则衍的“跨界教学”·西医视角的中药(第2页)
陆则衍刚要往下讲,小棠的指尖在笔记本上顿了顿,举起了手。她的指甲修剪得很短,指腹因为常碾药带着点薄茧:“陆老师,那‘炒白术’比‘生白术’健脾效果好,是不是也和成分变化有关?我奶奶类风湿,之前喝生白术汤总说‘肚子胀,像喝了冷风’,换成炒白术就舒服多了,说‘这药温温的,不冲’。”
这话一出,大师兄也凑了过来:“我也发现了!上次给脾胃弱的患者开方,用生白术总反馈‘有点燥’,换成麸炒的就没这问题。”
“问得好。”陆则衍眼里闪过点笑意,像是早就等着这个问题。他调出另一组数据,屏幕上并排躺着两张柱状图,左边标着“生白术”,右边是“炒白术”,挥发油的柱子矮了一截,内酯类的柱子却高了些。“你们看,麸炒能让白术的挥发油减少30%——这东西有点刺激性,就像生洋葱的辣气,脾胃弱的人受不住;但内酯类成分会增加20%,这玩意儿能促进胃肠蠕动,就像给肠道按揉的小手,温和又管用。”
他怕大家看不懂,拿起桌上的苹果比划:“生白术就像没削皮的生苹果,有点涩,刺激胃;炒白术经过麸炒,就像蒸熟的苹果泥,软和,还甜润,脾胃弱的人也能消化。炮制对药材的作用,跟烹饪对食物的作用差不多——不是改变本质,是让它更合人的‘脾气’。”
弟子们都笑了。小棠在笔记本上写得飞快,笔尖划过纸页沙沙响:“茯苓多糖→喂好细菌(双歧杆菌)→健脾;炒白术→少了‘辣气’(挥发油),多了‘小手’(内酯)→不刺激,更健脾;炮制=做饭,生的变熟的,更顺口。”她忽然想起上周给奶奶打电话,老人说“最近喝炒白术汤,饭都能多吃半碗”,原来不是心理作用,是内酯类成分真的在帮奶奶的肠道“动起来”。
“其实老祖宗早就发现这个规律了。”陆则衍翻出本线装的《炮炙大法》,书页边缘卷了毛,“你们看这里写的‘白术麸炒后,燥性减,健脾功增’——这是几百年的经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找到‘燥性减’是因为挥发油少了,‘健脾功增’是因为内酯多了。经验在前,数据在后,根本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