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81章 数字化的痛点·远程如何辨证(第3页)

方案公布后不到半小时,留言区就像被春雨浇过的草地,冒出一片新绿。有个程序员留言:“上周去医院,光排队就两小时,其实就想知道自己总犯困是不是湿气重,现在线上能先问个方向,太省心了!”;郊区的患者说:“先线上预诊,周末再顺路去面诊,不用特意请假,这才是真为患者着想”;还有位老中医在谱,既顺了数字化的势,又没丢老祖宗的本。”

苏怀瑾看着这些留言,指尖轻轻抚过案头的《难经》,书页间夹着的当归标本还带着淡淡的药香。阳光从窗棂漏进来,把“脉之大会为寸口”几个字照得透亮,像在印证什么。

她忽然想起祖父常说的“老法子要会用,新路子要敢走,但根不能拔”。脉诊就是中医的根之一,就像药圃里的当归,得把根扎在土里,才能长出能补血的归头。数字化不是要把这根拔出来,是给它搭座桥,让更多人能走到桥的另一端,亲手摸到这扎得深、长得稳的根。

赵小胖还在兴奋地刷评论,忽然指着一条喊:“瑾姐你看!那个带孩子的妈妈说‘先按线上建议煮点生姜汤,等周末天气好再带孩子去面诊’——这就成了!”

苏怀瑾抬头时,正看见陆则衍在调试新系统,屏幕上的电子档案模板里,“舌象照片”栏清晰地分了“舌尖、舌中、舌底”三个框,旁边标着“必填”。窗外的薄荷被风一吹,清香漫进来,混着新打印的方案纸的油墨香,像在说:好的传承,从不是非此即彼——传统的根要扎牢,现代的桥要搭好,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走近中医,信中医,用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