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在线药房·送药上门的温度(第2页)
林晚秋把枇杷膏放在窗台,刚好在薄荷盆旁边。罐子里的膏体琥珀色,透着清润的光,像把夕阳装了进去。
老顾客李阿姨的订单是第二天上午来的,在线点了“当归黄芪乌鸡汤”的药材包。林晚秋审单时,特意在“当归”旁边标了“归头切片”——圆胖的归头切得薄如纸,煮的时候容易出味;黄芪选了有菊花心的,剪成小段,断面的放射状纹理像朵小太阳;连乌鸡都让后厨提前焯了水,血沫撇得干干净净,分装在真空袋里,袋口贴了标签:“乌鸡块(已焯水,直接下锅炖即可)”。
她想起李阿姨上次来面诊,说“炖鸡汤总腥,孙女不爱喝”,又写了张焯水小贴士,画了个小锅,里面飘着姜片和料酒:“冷水下锅,放3片姜、1勺料酒,水开后撇浮沫,撇干净汤才不腥,像给鸡洗热水澡,洗干净了才香。”
下午李阿姨发来照片时,林晚秋正在打包新订单。照片里的鸡汤奶白,当归的香像要从屏幕里漫出来,旁边摆着那张焯水小贴士。“晚秋给的法子太管用了!”李阿姨的语音带着笑,“汤一点不腥,孙女喝了小半碗,说‘比幼儿园的鸡汤甜’。”后面还附了段小视频: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勺子,嘴角沾着汤渍,奶声奶气地说:“奶奶,这个汤有香味,像药圃里的味道!”
林晚秋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打包区的木板上,旁边写着“李阿姨·当归黄芪乌鸡汤”。木板上已经贴了不少这样的反馈:有加班族的便签“凌晨收到药包,看到‘别熬太晚’的便签,突然觉得有人惦记,比咖啡提神”;有宝妈的短信截图“药材洗得真干净,没有泥沙,带娃没时间挑,太省心了”;还有留学生的朋友圈截图“在外地喝到仁济堂的药,像家里寄来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赵小胖举着相机拍这些反馈时,镜头扫过林晚秋的手——她正给药材包贴便签,指尖沾了点当归粉,像落了层浅红。“别人卖药是卖包装,咱卖药是卖‘怎么把药吃对、吃舒服’。”赵小胖对着镜头说,“你看这便签,这小贴士,比说明书还贴心——这才是仁济堂的规矩,线上线下一个样。”
有次系统出了点小故障,一位宝妈订的“小儿健脾茶”晚送了半小时。本来该在孩子饭前送到,结果孩子都吃完晚饭了才到。林晚秋没等宝妈打电话,拎着药包和一小袋茯苓饼就去了——茯苓饼是她周末烤的,加了点山药粉,软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