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85章 海外华人的“云问诊”(第2页)

手机提示音吵醒陆则衍时,他正趴在书桌上补眠,胳膊下压着跨境物流的合作清单。“本草速递那边我熟,”他揉着眼睛翻通讯录,指尖在屏幕上滑得飞快,“他们有药用植物出口资质,上次帮甘肃药农寄当归到巴黎,通关只用了三天。”电话接通时,他报的需求条理分明:“药材要附苏医生的医师资格证复印件、方子说明,注明‘儿童调理用,非处方药’,包装上多贴张‘个人自用’的标签,别让海关以为是商用。”

挂了电话,他看见苏怀瑾还在改回复,屏幕上“山药选面的”几个字被标了黄。“我让物流公司在包裹里塞包茯苓饼,”他说,“低糖的,孩子能吃,也算给她们添点念想。”

两周后的清晨,苏怀瑾刚到诊室,就收到了李女士的视频。背景是洛杉矶的后院,棕榈树的影子投在草坪上,小姑娘穿着粉色连衣裙,正蹲在花丛边摘花瓣。“腿上的红点少了一半!”李女士把镜头对准女儿的膝盖,之前成片的小红点淡成了浅粉色,“激素减到原来的一半,昨天没喊膝盖疼,还主动吃了半碗小米粥!”

镜头突然转向小姑娘,她举着个透明药包,里面的生地切片像琥珀:“妈妈说这个是‘小红点的敌人’,我每天看着它煮,一点都不苦!”她对着镜头挥了挥另一只手,掌心还沾着点山药泥,笑得露出两颗刚换的小牙。

药材包裹是三天前收到的,李女士特意拍了开箱视频:生地断面带点黑润,丹皮的纹路像波浪,紫草捏碎了有紫红色的汁——和苏怀瑾发的样本图一模一样。“比这边唐人街买的好太多,”她在留言里写,“那边的当归总带股土腥味,你们寄的当归,炖鸡汤时香得能飘满院子。”

这样的海外订单像蒲公英的种子,乘着物流的风落到越来越多地方。纽约的陈阿姨在小程序上订酸枣仁汤,备注“时差党,晚上瞪着天花板到天亮”,苏怀瑾让她“北京时间10点喝(纽约晚上9点),喝完别刷手机,听点轻音乐”;温哥华的留学生小林要黄芪茶,说“赶due时总觉得累,宿舍没锅,要茶包”,林晚秋特意把茶包缝成小袋,附便签“冷泡也可以,用矿泉水泡4小时,比咖啡提神还不心慌”;悉尼的宝妈订保和丸,说“这边的儿童药太猛,吃了总拉肚子”,苏怀瑾让药工把药丸打成粉,装在小铝箔袋里,“每次拌在粥里,像加了料,孩子不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