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行业标准的参与·制定远程诊疗规范(第2页)
她翻开随身带的脉诊记录册,厚厚的一摞,每一页都记着“线上预诊判断+线下脉诊修正”:“这半年8000多例线上预诊,最终药方都得结合脉诊调整——比如线上判‘痰湿’,线下摸脉‘沉缓而滑’,就知道痰湿偏重,得加白术;脉‘浮缓’,就是痰湿夹风,得加防风。这些细微差别,远程摸不到。”
“第二,不远程开剧毒药。”ppt切换到药材图,附子、乌头的断面特写清晰可见,“这类药有剧毒,剂量差1克就可能出事。去年有个案例,远程给‘阳虚’患者开附子15g,没问他有胃溃疡,结果服药后胃出血。必须面诊看体质、问病史,才能定剂量,还得盯着煎药(附子需先煎1小时),远程做不到。”
“第三,重症必须面诊。”屏幕上跳出三个红框,每个框里都有案例:“有患者线上说‘腹痛’,拍舌苔是白腻,看着像寒凝,但没说‘疼得直不起腰’——这是急腹症,远程让喝生姜汤,会耽误手术;还有人说‘头晕’,没提‘说话嘴歪’,这是中风前兆,必须立刻去急诊。”
话音刚落,张老皱着眉开口了,指节在桌布上轻轻敲着:“小苏,你这标准太严了。我去过云南山区,有些患者到县城医馆都要走两小时山路,远程能给点调理建议都好,按你这规矩,他们连‘少吃冰饮’的提醒都难拿到——这不是把人往外推?”
会议室静了静,空调的风带着纸页翻动的轻响。苏怀瑾从包里掏出本《伤寒论》,翻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那页,投影立刻把原文投在墙上。“张老,您看这句。”她指尖点着“脉证”二字,“中医辨证得‘脉’和‘证’都全。远程只能拿到‘证’(症状、舌苔),缺了‘脉’,就像看画只看半幅,容易误判。”
她顿了顿,翻出另一份ppt,是仁济堂和偏远地区中医馆的合作名单:“我们不是不管。可以‘线上预诊+就近推荐面诊’——比如丽江的患者线上填症状,我们初步判断‘可能脾虚’,推荐他去丽江正规中医馆,把舌苔照、症状表同步过去,他到馆直接找医生摸脉,既少跑路,又不丢脉诊。上个月有个香格里拉的患者,这么操作下来,比他之前花一天到杭州面诊,省了三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