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89章 行业标准的参与·制定远程诊疗规范(第3页)

“规范不是限制,是保护。”她抬眼看向众人,目光里带着祖父教她切脉时的认真,“保护患者不被误治,也保护中医——别让‘远程乱开方’坏了名声。就像种当归,得松针遮阴才长得好,规矩就是中医的‘松针’,看着是约束,其实是护着它长。”

张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指尖在《中医诊断学》的封面上蹭了蹭——那是他自己写的“医道贵谨”四个小字。“你说得对。”他对主持人点了点头,“这‘三不原则’,得写进规范里。”

散会时,夕阳正把会议室的窗棂映成金红色。苏怀瑾抱着定稿的《中医远程诊疗规范》,封面上的“三不原则”旁,特意加了行小字:“远程预诊需注明‘仅供参考,以面诊为准’。她指尖划过“不远程脉诊”几个字,忽然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医馆的招牌,不是靠开多少方,是靠少出多少错。”

走出卫健委大楼时,晚风带着桂花香飘过来。她给陆则衍发消息:“刚看到规范里有我们仁济堂的案例——那个帕金森患者的舌体颤动,被写进‘Ai局限性’的说明里了。”

陆则衍很快回了张照片:他在仁济堂的档案室,正把仁济堂的远程诊疗记录整理成档案,阳光落在档案袋上,“基层中医实践案例”几个字亮得很。

苏怀瑾握着手机笑了。她知道,这些规矩像河坊街的青石板,看着是约束脚步,其实是让人走得更稳——中医的传承,从来不是凭着胆子往前闯,是带着敬畏守着底线,一步一步把路踩实。就像祖父传的铜药碾,碾药时得匀着劲,急不得,也松不得,这样碾出的药粉,才细,才匀,才真能治病。

她抬头时,月亮已经爬上树梢,像枚刚磨亮的银针,正照着她往前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