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百草堂之大枣(第2页)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轻轻的叩门声,三长两短,很有节奏。王雪愣了愣,这是林婉儿的暗号——去年她上山采药崴了脚,就是林婉儿这样敲着门,送来了治跌打损伤的草药。
王宁吹灭油灯,走到门边拉开条缝。月光下,林婉儿的青布衣裙沾着露水,手里的竹篮里放着个布包,散发着淡淡的枣香。“王掌柜,听说有人用巴豆伤了人?”她的声音很轻,像风拂过枣花。
“劳你挂心了。”王宁接过布包,里面是些晒干的枣皮,颜色暗红,摸上去有点粘手。
“这是今年头茬枣的枣皮,蒸过三遍的,能养脾阴。”林婉儿往门里看了眼,“那妇人若是醒了,让她用枣皮泡水喝,比单吃枣肉更稳妥。”她顿了顿,又从篮子里拿出个小陶罐,“还有这个,枣花蜜,掺在粥里,能解巴豆的余毒。”
王雪站在阴影里,看着林婉儿的侧脸。月光落在她眼尾的红痣上,像颗凝结的露珠。这姑娘总是神出鬼没,却每次都在最要紧的时候出现,她篮子里的东西,从来都和枣脱不了干系。
“多谢。”王宁把陶罐揣进怀里,“对了,枣园的晚熟枣熟了,明天我让小雪送些新枣给你。”
林婉儿摇摇头,往后退了两步,青布裙摆在石板路上扫出轻微的声响:“不必了。我听说钱多多明天要去济生堂,你……”她的话没说完,身影已经隐进了巷口的槐树影里,只留下句飘在风里的话,“枣要晒得透,心要放得平。”
王雪关上门,转身看见王宁正对着那包枣皮出神。“哥,林姑娘到底是什么来头?”她忍不住问。
“她是林老先生的孙女。”王宁把枣皮放进药柜,“当年你爹还在时,常跟林老先生讨教枣的炮制法子。”他拿起那本《神农本草经》,“你爹说,林家用古法晒的枣,能放三年不坏,药效还越发醇厚,靠的就是‘三分晒,七分等’的耐心。”
王雪没说话,走到窗边看着月亮。对面济生堂的灯还亮着,隐约能看见孙玉国的影子在窗上晃动,手里好像还拿着个算盘,噼啪打得震天响。她忽然觉得,那算盘声和刚才张娜捶枣核的笃笃声,像是两种较量,一个急,一个缓。
后半夜,李婶醒了,喝了枣皮泡的水,又吃了碗掺了枣花蜜的小米粥,精神好了许多。王宁让张娜送她回家,自己则和王雪收拾药柜。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百草堂的门板又被推开了。这次王雪没急着去翻枣,而是蹲在竹匾前,学着王宁的样子,用木耙子轻轻扒拉着鲜枣。阳光透过她的指缝,落在枣子上,照出果皮里流动的红光,像藏在里面的小太阳。
巷口传来马车轱辘声,越来越近。王雪抬头望去,看见钱多多穿着件藏青绸衫,正指挥着伙计往济生堂搬箱子,箱子上贴着“上等参”的红签。孙玉国站在门口迎客,马褂上的盘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极了他眼里的光。
“小雪,把灶上温着的枣茶端出来。”王宁的声音从柜台后传来,平静得像刚沏好的茶。
王雪端着茶盘走出来时,正好看见钱多多的目光扫过百草堂门口晾晒的枣干,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下,又很快舒展开,跟着孙玉国进了济生堂。门关上的瞬间,有片枣叶从门楣上飘落,正好落在王雪的茶盘里,沾了点枣茶的甜香。
她低头看着那片枣叶,忽然觉得,这看似平静的早晨,藏着比她想象中更深的波澜。而那一颗颗沉默的枣子,或许正是掀动波澜的风。
晨露还没褪尽,枣园里的雾气就漫到了脚踝。王宁踩着沾露的枣叶往前走,月白长衫的下摆扫过灌木丛,带起一串晶莹的水珠,落在藏在叶底的青枣上。
“哥,你等等我!”王雪背着竹篓跟在后面,粗布鞋底沾满了泥,每走一步都发出噗叽的轻响。她手里的木杆敲打着路边的酸枣丛,惊起几只麻雀,扑棱棱地掠过头顶的枣树枝,带落几片沾着露水的叶子。
“慢些,别惊了枣子。”王宁回头叮嘱道。他的脚步很轻,像怕踩疼了地里的土,指尖不时拂过垂到眼前的枣枝——那些枝桠上挂着的青枣还没熟,表皮带着层细密的绒毛,被露水打湿后,像裹了层薄纱。
这片枣园是王宁家传的,少说也有几十年了。最老的那棵灰枣树,树干要两人合抱才能围住,树皮裂开的纹路里嵌着青苔,枝桠却依然遒劲,每年结的枣子最甜。王宁小时候,常蹲在这棵树下看他爹晒枣,看阳光把枣子从青变红,把水分蒸成蜜。
“哥,你说林姑娘昨晚的话啥意思?”王雪终于追上他,把木杆往地上一戳,竹篓里的空篮子晃了晃,“什么叫‘枣要晒得透,心要放得平’?她是不是知道孙玉国要干啥坏事?”
王宁没直接回答,而是指着老枣树上的一个鸟窝:“你看那窝,搭在最粗的枝桠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可你知道吗?去年春天刮大风,细枝上的窝都吹掉了,就它还好好的。”他摘下一颗半红的枣子,用袖口擦了擦,递给王雪,“做药材跟搭窝一样,看着简单,实则得懂根在哪里,风从哪来。”
王雪咬了口枣,酸甜的汁液在舌尖炸开。这半红的枣子比全红的多了点清冽,像带着晨露的气性。她忽然想起张娜做的枣泥糕,用的都是全红的熟枣,甜得绵密;而王宁入药的枣,常有半红半青的,说是“留三分生,能制燥”。原来这枣子的生熟,都藏着讲究。
正说着,前面的枣树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王雪立刻举起木杆:“谁在那儿?”
树丛分开,露出个青布身影。林婉儿背着个竹筐,筐里装着些刚采的苍术,根茎上还沾着湿泥。她看见王宁兄妹,眼尾的红痣动了动,像是笑了:“王掌柜也来巡园?”
“林姑娘早。”王宁拱手道,“这些苍术是刚采的?看着成色不错。”
林婉儿把苍术从筐里拿出来,根茎饱满,断面泛着白霜:“后山阴坡采的,带点湿气,正好配枣子用。”她的指尖划过苍术的纹路,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枣核,“昨天李婶的事,我听说了。孙掌柜用巴豆,是看准了秋燥时节人多虚火,想借‘泻’字立威。”
王雪听得一愣:“立威?他就不怕治坏人?”
“治坏一两个,他有参汤顶着;治好了,就显他手段厉害。”林婉儿把苍术放回筐里,“商人算利,医者算安,不是一路人。”她说着,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递给王宁,“这是我按古法晒的枣干,比寻常的多晒了七日,性更温,你拿去给李婶补补脾胃。”
王宁打开纸包,里面的枣干颜色暗红,捏在手里沉甸甸的,凑近闻,有股淡淡的焦香,不像百草堂晒的那样带着清甜。“这是用枣木火烘过的?”他问道。
林婉儿点头:“枣乡的老法子,连枝带叶一起烘,能借点木气。”她抬头看了看天色,“钱多多这会该到济生堂了,你们……”
话没说完,就见枣园入口处跑进来个小孩,是李婶的孙子狗蛋,手里举着张纸,边跑边喊:“王掌柜!孙掌柜贴告示了!说要免费给咱枣乡人体检,还送人参汤!”
王雪接过告示,上面的字写得龙飞凤舞,末尾盖着济生堂的红印。“免费体检?他孙玉国啥时候变得这么好心?”她把告示往地上一摔,“我看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小雪。”王宁捡起告示,仔细看了看,眉头微蹙,“他这是要挑出‘体虚’的人,好推销他的人参。你看这上面写的,‘秋燥伤津,非大补不能回春’,分明是故意夸大。”
林婉儿蹲下身,用指尖沾了点露水,在地上写了个“枣”字:“人参是阳火,枣是阴土。阳火能暖人,也能烧人;阴土不起眼,却能载万物。”她抹去地上的字,站起身,“我先回去了,这苍术还得趁湿切片。”
看着林婉儿消失在枣树丛里的背影,王雪忽然觉得这姑娘像极了枣园里的苍术,看着普通,却藏着股韧劲。她踢了踢脚下的枣叶:“哥,咱就看着孙玉国骗人?”
“不。”王宁把林婉儿给的枣干揣进怀里,“他要体检,咱就陪着。他说人参好,咱就让乡亲们自己品品,是他的参汤暖,还是张娜的枣粥香。”他转身往园外走,竹篓里的空篮子晃出轻快的声响,“对了,摘些半红的枣回去,让你嫂子做枣汁,给来的乡亲们解渴。”
回到百草堂时,门口已经围了不少人。孙玉国站在济生堂的台阶上,穿着件簇新的宝蓝马褂,手里举着个银质药碾子,正唾沫横飞地讲着:“……这人参汤,是用长白山六年老参熬的,一口下去,能把秋燥连根拔起!不像某些人家,拿些烂枣子糊弄人,吃多了还胀气!”
刘二狗在旁边敲锣,郑钦文则给围观的人发着小纸条,上面写着“凭条可领参汤一碗”。钱多多站在孙玉国身后,穿着件绸缎马褂,手里拿着个算盘,正和孙玉国低声说着什么,脸上堆着精明的笑。
“王掌柜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自动分开条路。
孙玉国看见王宁,笑得更得意了:“王掌柜来得正好,要不要也领碗参汤补补?我看你这百草堂,是该补补人气了。”
王宁没理他,走到人群中间,从竹篓里拿出刚摘的半红枣子:“乡亲们,孙掌柜的好意咱心领了。只是这秋燥有凉燥、温燥之分,就像这枣子,有青有红,不是所有身子都适合大补。”他举起一颗青枣,“脾胃虚寒的,吃青枣会疼;但内热重的,吃红枣反会燥。”
李婶挤到前面,手里还拿着块张娜给的枣泥糕:“王掌柜说得对!我昨儿喝了孙掌柜的药,差点没缓过来,还是人家枣核汤管用!”
这话一出,人群里起了骚动。有人说自己也觉得参汤太燥,有人问王宁该怎么调理。王雪趁机把张娜刚熬好的枣汁端出来,用粗瓷碗盛着,分给众人:“这是用半红枣子榨的汁,加了点梨片,解燥又不伤脾胃!”
枣汁清甜,带着点微酸,喝下去嗓子里顿时舒服了不少。乡亲们边喝边议论,刚才围着济生堂的人,渐渐都挪到了百草堂这边。
孙玉国的脸青一阵白一阵,手里的银药碾子差点掉地上:“你们……你们别听他胡说!这枣汁哪能跟人参比!”
钱多多在旁边拉了拉他的袖子,低声道:“孙掌柜,别跟他们计较,咱们的生意在后面呢。”他眼珠一转,对着人群喊道:“凡是今天在济生堂抓药的,买两副送一副枣干!咱这枣干,可是西域来的极品!”
“哟,钱掌柜也卖枣了?”张娜从屋里走出来,手里端着个托盘,上面放着几碟枣泥糕,“我这枣泥糕,用的是咱枣园自己产的枣,没加西域的香料,乡亲们尝尝?”
托盘刚放下,就被抢空了。赵伯嚼着枣泥糕,含糊不清地说:“还是咱本地枣子对胃口,那西域的枣,甜得发腻,跟吃糖似的。”
孙玉国气得脸通红,钱多多却忽然笑了,走到王宁身边,压低声音:“王掌柜,你这枣子确实不错,不知有没有兴趣批量卖给我?价钱好说。”
王宁看着他,忽然想起林婉儿的话:“枣要晒得透,心要放得平。”他笑了笑:“钱掌柜若真心要,我可以给你,但有个条件——得按咱枣乡的规矩,不能掺假,不能抬价。”
钱多多愣了愣,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半晌才点头:“行!就依你!”
孙玉国没想到钱多多会变卦,气得一脚踹翻了旁边的药箱,里面的药材撒了一地,其中就有几包他刚才还在吹嘘的“西域枣干”,掉出来的枣子皱巴巴的,上面还沾着点可疑的白色粉末。
“这是啥?”有人捡起一颗,放在鼻子前闻了闻,“怎么有股糖精味?”
人群顿时炸了锅。孙玉国的脸白得像纸,拉着钱多多就往济生堂里跑,刘二狗和郑钦文也赶紧跟着关门,门板“砰”地撞上,震落了门楣上挂着的一串干枣,滚了一地。
王雪看着地上的枣子,忽然哈哈大笑:“哥,你看他那怂样!”
王宁弯腰捡起一颗滚到脚边的枣,擦了擦上面的灰:“不是他怂,是这枣子不骗人。”他抬头看向枣园的方向,晨光正好落在百草堂的檐角,把挂着的干枣照得透亮,像一串串小灯笼。
张娜走过来,往他手里塞了块刚出锅的枣糕:“钱掌柜让伙计来问,啥时候能供货。”
王宁咬了口枣糕,甜香在舌尖漫开。他想起林婉儿留在筐里的苍术,想起老枣树上的鸟窝,忽然明白,这枣乡的日子,就像这枣子,看着平平淡淡,实则藏着无数耐人寻味的真意。而那些急于求成的花哨,终究抵不过一颗踏实做事的心。
巷口的风又吹起来,带着枣园的清香,把济生堂紧闭的门板拍得轻轻作响,像在提醒里面的人,有些东西,不是关上门就能躲过去的。
寒露这天的风裹着碎雨,打在百草堂的窗纸上沙沙响。王宁正用竹刀剖着鲜枣,刀刃划过果肉时,渗出的糖汁在青石板上凝成小小的珠,像被雨打落的枣花蜜。
“哥,钱掌柜的马车在巷口等了。”王雪抱着捆油纸进来,粗布围裙上沾着些枣绒,是今早打包枣干时蹭的。她把油纸往柜台上一放,溅起的雨珠打在油纸上,晕开点点深色,“他说这次要的枣干得加急,说是要送城里的大药铺。”
王宁手里的竹刀顿了顿。钱多多自从上次在济生堂翻了脸,转头就跟百草堂订了大批枣干,不仅给本地铺子供货,还往城里送。这几日来拉枣的马车,把巷口的青石板都碾出了新辙。
“让他再等等。”王宁把剖好的枣放进竹匾,果肉朝上码得整整齐齐,“这筐灵武长枣得挑过,有虫眼的不能要。”他拿起颗枣对着光看,果皮上的纹路在雨雾里显得格外清晰,“钱掌柜要的是‘百草堂’的招牌,咱不能砸了自己的名声。”
正说着,巷口传来凄厉的哭喊声,越来越近。王雪探头一看,赶紧回身:“哥!是钱掌柜的管家!抱着孩子在雨里跑呢!”
王宁丢下竹刀就往外跑,月白长衫被雨水打湿,贴在背上凉飕飕的。巷口泥地里,钱家管家正抱着个孩子跪在雨里,孩子烧得满脸通红,嘴唇干裂得像块枯枣皮,呼吸时胸口起伏得厉害。
“王掌柜!救救小少爷!”管家看见王宁,声音抖得不成调,怀里的孩子突然抽搐了一下,眼睛闭得死死的,睫毛上挂着雨珠。
王宁赶紧把孩子抱进百草堂,张娜已经生好了炭炉,屋里顿时暖了起来。她解下围裙擦着孩子脸上的雨水,指尖触到滚烫的皮肤,不由得皱起眉:“这烧得太厉害了,怕是有惊风。”
孩子约莫四五岁,穿着件锦缎小袄,领口绣着金线,此刻却被汗水浸得皱巴巴的。王宁解开孩子的衣襟,指尖搭在他细弱的手腕上,脉搏快得像打鼓,跳得毫无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