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范蠡平吴(第2页)

鲁昭公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517年,文种想要约见范蠡。然而,范蠡却佯装疯癫,拒绝了文种的邀请。

但文种并没有就此放弃,他换上平民的衣服,再次前去拜访范蠡。这一次,两人一见面便相谈甚欢,彼此都觉得相见恨晚。从那以后,他们多次会面交流,渐渐地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鲁昭公三十一年,即公元前511年,范蠡看到楚国的政治局面昏暗不明,而且存在着“不是贵族就不能做官”的不合理规定,这与他心中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背道而驰,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于是,他邀请志趣相投的文种一起前往越国。

他们的才能得到了越王允常,也就是勾践父亲的重视,后来成为了越王身边的重要大臣。

夫椒之战后,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两年后,越王勾践即将踏上前往吴国当奴仆的屈辱之旅。勾践的心中满是忐忑与不甘,他知道,此去吴国,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羞辱与折磨,但他别无选择。在这艰难的时刻,他想带上文种,一同前往吴国。

小主,

在勾践看来范蠡足智多谋,把他留在越国,或许能让越国更快地东山再起。然而,范蠡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愿随勾践同行。

范蠡郑重地对勾践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仲;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仲不如蠡也。”这短短的话语,充分展现出范蠡对自己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清楚地知晓自己与文种的优劣所在,文种善于治理国内事务,熟悉民生百态,能够安抚百姓、发展生产;而自己则在应对外部局势、处理敌国关系等方面更具优势。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甘愿陪同勾践前往吴国,去面对未知的危险与挑战,这种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令人动容。

与此同时,吴王夫差听闻了范蠡愿意随勾践同往吴国的消息后,心生一计。他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自己。在他眼中,范蠡是难得的人才,若能为己所用,必定能为吴国的发展再添助力。

然而,范蠡却毫不动摇。他坦然地对吴王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令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这番话,尽显范蠡的谦卑与忠诚。他没有被吴王的诱惑所动摇,而是以一种极其谦逊的态度,表达了自己愿意为越王勾践效力的决心。

事实上,这看似是范蠡导演、勾践出演的一出荒诞剧,实则是范蠡精心谋划的一场政治博弈。他深知,在当时的局势下,只有让越王勾践得以保全性命,回到越国,越国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而他自己,将陪伴勾践走过这段最艰难的岁月,不离不弃。这场戏演出成功,对勾践的前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变化。

吴王夫差被范蠡的这番话深深打动,心中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他看到范蠡如此忠诚于勾践,认为勾践或许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君主。于是,夫差决定放勾践一条生路,允许他带着范蠡等人前往吴国为奴。这一决定,看似是出于怜悯,实则是范蠡精心布局的结果。

然而,在政治的舞台上,掺入了个人私情,往往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夫差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这一情感因素在之后的政治决策中逐渐显现出来。他开始放松对勾践的警惕,甚至对越国放松了戒备。他没有意识到,这看似的宽容,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范蠡的这一系列举动,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忠诚的品格。他不拘泥于个人得失,始终将越国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越国战败、勾践陷入绝境之时,他挺身而出,陪伴勾践前往吴国,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越国保留了一线生机。而他的话,不仅成功打动了吴王夫差,也为越国日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