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战国开端之三家分晋(第2页)
智伯瑶眼见韩、魏两家如此轻易地就屈服于他的压力,心中不禁得意起来。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赵襄子,毫不掩饰地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然而,与韩、魏两家不同的是,赵襄子的性格刚烈,他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毫不妥协。他义正言辞地回绝道:“土地乃是上代传承下来的产业,是我们赵家的根基所在,岂能随意交出?到手的东西,说什么我也绝对不会再交出来!”
智伯瑶万万没有料到赵襄子竟敢如此强硬地拒绝他,顿时恼羞成怒。他无法容忍赵襄子的反抗,于是下令让韩、魏两家一同出兵,共同攻打赵家。
公元前 455 年,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智伯瑶率领着他那如钢铁洪流般的中军,气吞山河地向前推进。与此同时,韩家的军队宛如疾风骤雨般地担任右路,而魏家的军队则如同雷霆万钧般地担任左路。这三支强大的军队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直逼赵家而去。
赵襄子眼见敌众我寡,心知难以正面抗衡这股强大的敌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果断地做出决定,带领着赵家的兵马退守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这座坚城之中。
然而,时间并未给赵襄子太多喘息的机会。没过多久,智伯瑶所率领的三家人马便如饿虎扑食般迅速抵达晋阳城下,并将这座城市紧紧地包围起来。
赵襄子深知晋阳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赵家最后的防线,更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希望所在。于是,他毫不迟疑地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绝对不许轻易出城交战。
每当三家的兵士如潮水般涌来攻城时,城头上的赵家守军们便毫不畏惧地射出如飞蝗般密集的箭矢。这些箭矢如同狂风暴雨一般,狠狠地砸向敌军,让他们根本无法前进一步。
就这样,晋阳城在赵家将士们的顽强抵抗下,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如雨般的箭矢,苦苦死守了两年多。尽管三家的兵马攻势猛烈,但始终未能将这座坚城攻克。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当他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时,忽然心生一计。他想: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于是,他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此时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很快就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大水便直冲晋阳,灌到了城里。城里的房子被淹,老百姓无家可归,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只能把锅挂起来做饭。然而,晋阳城的老百姓对智伯瑶恨之入骨,他们宁可被水淹死,也不肯投降。
晋阳风云
暮色如墨,层层叠叠地笼罩在晋阳城头。城墙在阴云下若隐若现,残破的箭楼孤独地耸立着,见证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智伯瑶身披玄色战甲,腰间悬挂着寒光凛冽的长剑,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与韩康子、魏桓子并肩立于晋阳城外的高岗之上。远处,晋水波涛汹涌,拍打着岸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座饱经战火的城池悲鸣。
智伯瑶眯起眼睛,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眼前的晋阳。几个月的围攻,让这座城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繁华,城墙上弹痕累累,守城的士兵们面容憔悴却依然坚守岗位。智伯瑶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冷笑,他伸出手指,指着晋阳城,声音中充满了不可一世的傲慢:“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说罢,仰头大笑起来,笑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惊起一群栖息在芦苇丛中的水鸟,扑棱棱地飞向远方。
韩康子身着深褐色锦袍,身形微微前倾,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连连点头称是:“智伯高见,此计当真妙极!晋阳覆灭,指日可待啊!”魏桓子则穿着一身青灰色的长衫,拱手附和道:“正是正是,有智伯运筹帷幄,何愁大业不成!”然而,在这恭顺的表象之下,两人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他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自家封邑的方向——魏家的封邑安邑,韩家的封邑平阳,此刻在他们的脑海中清晰浮现。两座城池旁那蜿蜒流淌的河道,原本是滋养百姓的生命之水,此刻却仿佛变成了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智伯瑶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没晋阳,谁又能保证安邑和平阳不会有同样的下场?韩康子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魏桓子的额头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只是在夜色的遮掩下,无人察觉他们内心的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