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秦灭赵(第2页)

秦王政十五年,秦军如同卷土重来的风暴,再次席卷赵国大地,分兵两路攻向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与狼孟(今山西阳曲)。赵国的天空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百姓们惊恐不安,将领们忧心忡忡。然而,在这危急关头,李牧再次展现出他惊人的战场嗅觉。他深知死守城池只会坐以待毙,于是果断放弃这种被动的防守策略,转而采用“运动战”。他率领轻骑,如同幽灵般绕到秦军后方,袭击其粮道,切断秦军的补给线。在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他巧妙设伏,击溃了秦军的偏师,让秦军的进攻势头受到沉重打击。然而,赵国经多年战乱,国力早已透支,即便击退秦军,自身也伤亡过半,元气大伤。无奈之下,赵国只能收缩防线,龟缩在邯郸孤城之中,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此时的赵国,犹如被猛虎撕咬得遍体鳞伤的困兽,无力挣扎。北境的匈奴趁虚而入,大举南下,烧杀抢掠,边境百姓流离失所。国内土地荒芜,庄稼无人耕种,饥荒肆虐,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堂之上,权臣郭开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朝政一片混乱。而赵国唯一的支柱李牧,正被谗言的阴云笼罩,他的忠诚与功绩被恶意抹黑,他的威望成了赵王迁心中的一根刺。

秦王政十七年,韩国灭亡的消息传来时,赵国正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邯郸城内,树皮被剥食殆尽,百姓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易子而食,惨象频发,军心民心动荡不安。嬴政深知时机已到,他站在咸阳宫的高处,俯瞰着地图,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在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他立即调遣六十万大军,分南北两路杀向赵国——王翦率上郡兵出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直逼邯郸,一场灭国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面对秦军压境,李牧仍坚持“以守待变”。他如同一位沉着的棋手,在邯郸外围修筑三道防线,依托滏口陉、黄粱梦等天险,以弩兵与步兵组成密集防御网。秦军多次强攻均被击退,双方在邯郸城外形成胶着。李牧的军队在城墙上坚守,箭矢如雨,石块如雹,一次次击退秦军的进攻。然而,王翦深知,若与李牧正面对耗,即便胜了也将元气大伤。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赵国宫廷内的权力缝隙——宠臣郭开,这个因收受贿赂而对李牧恨之入骨的小人,成了破局的关键。

咸阳的密使带着万斤黄金潜入邯郸,如同黑暗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接近郭开。在郭开的运作下,“李牧通敌”的谣言如瘟疫般蔓延开来,迅速传遍朝堂上下。赵王迁本就对李牧的威望心怀忌惮,听到这些谣言后,竟不经查实,便下诏罢免其兵权。李牧望着手中的罢免诏书,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他仰天长叹:“赵之存亡,在此一举,岂容儿戏!”他抗命不遵,试图回邯郸辩解,然而当他踏入城门时,却被预先埋伏的甲士逮捕,于深夜斩于街市。那一刻,赵国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秦国的铁蹄正一步步逼近,赵国的命运已无法挽回。

这位曾让匈奴十年不敢南犯、让秦军两次铩羽而归的名将,最终死在自己人的刀下。李牧的死,如同一颗陨石坠入赵国的大地,激起无尽的悲愤与哀伤。赵军将士们望着曾经的统帅被斩于街市,心中悲愤交加,军心瞬间溃散。许多边军士卒解甲归田,他们的眼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奈,曾经的热血与忠诚在这一刻化为泡影。邯郸的防线如同被抽去龙骨的巨舟,摇摇欲坠,随时可能被秦军的铁蹄踏碎。

秦王政十九年三月,王翦挥军发起总攻。失去李牧的赵军如散沙般不堪一击,他们失去了主心骨,失去了抵抗的勇气。秦军的冲车如同巨兽般撞开邯郸城门,玄色旗帜在城楼上猎猎作响,宣告着秦国的胜利。赵王迁蜷缩在后宫的角落,颤抖着将和氏璧装入献降的木匣。曾经“胡服骑射”的强国,至此名存实亡,秦国在赵地设邯郸郡,将这片历经战火的土地纳入郡县制的版图。赵国的百姓们在街头巷尾痛哭流涕,他们不敢相信,曾经强大的赵国,如今竟沦为秦国的附庸。

然而,赵国的血脉并未完全断绝。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逃至代地(今河北蔚县西北),他们的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心中仍怀有一线希望。他们联合燕国残军驻守易水,企图凭借太行天险做最后的抵抗。他们在代地筑起坚固的防线,日夜操练,准备迎接秦军的进攻。然而,此时的六国早已如风中残叶,秦国的铁蹄所向披靡,无人能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