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水淹大梁(第2页)

当第一股浑浊的黄河水涌入鸿沟时,大梁城头上的魏军哨兵惊恐地发现,城外的田野正逐渐变成泽国。他们慌乱地向城内报告,魏王假急召群臣商议,却有人宽慰道:“大梁城墙经魏惠王加固,历百年而不塌,洪水岂能奈何?”然而,他们低估了秦军的决心。王贲为让水量足够淹没城墙,竟在鸿沟上游连筑三道水坝,将水位抬升了整整五丈。秦军的行动如同一场无声的宣判,大梁的命运已无法改变。

农历三月十五,春汛达到顶峰。王贲站在高处,望着坝内翻涌的黄水,下令“破坝”!数千秦军士卒挥斧砍断坝体的竹绳,刹那间,滔天洪水如脱缰野马般冲出,撞向大梁城墙。最初,城墙还能抵挡住水流的冲击,但随着时间推移,夯土逐渐吸水软化,墙基的泥沙被水流掏空,一块块土坯开始脱落,露出里面浸泡得发胀的稻草——那是魏国工匠当年为节省成本,在夯土中掺杂的“偷工材料”。

三日后,东城墙率先出现裂缝。洪水顺着缝隙灌入城内,街道瞬间变成河道,百姓们爬上屋顶呼救,魏军的粮仓被淹,军马在马厩中溺毙。魏王假望着宫中逐渐上涨的积水,派使者向王贲求和:“愿举国为秦之藩属,永不再叛!”却得到冰冷的回复:“天下归一,岂容残魏苟存?”

洪水围困持续了三个月,大梁城内已是人间地狱。饿死的百姓陈尸街头,疫病随着污水蔓延,士兵们握着生锈的戈矛,连站都站不稳。七月初一,北城墙上的“魏”字大旗被洪水冲倒,与此同时,一声巨响传来——西城墙底部的夯土彻底坍塌,洪水如巨龙般涌入,瞬间淹没了大半个城区。

魏王假被迫登上一艘小木船,在亲信的护卫下漂向秦军大营。当他浑身湿透地跪在王贲面前时,这位曾经的魏国君主还抱着最后的幻想:“寡人身死无妨,愿保大梁百姓平安。”但秦军并未给他机会——当日黄昏,魏王假被处决于鸿沟岸边,鲜血渗入泥沙,与洪水一起汇入历史的暗流。大梁城在洪水中沉沦,魏国的旗帜永远地倒下,而秦国的铁蹄继续向前,向着统一天下的目标迈进。

魏国的灭亡,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水代兵”的巅峰案例,其战术价值在于多个层面的深刻体现:

一、因地制宜:精准利用地理缺陷

王贲精准利用大梁“平原低地+夯土城墙”的地理缺陷,将自然劣势转化为军事优势。大梁城坐落在黄河与鸿沟交汇处的冲积平原上,地势比周边低近三丈,夯土筑成的城墙虽厚达两丈,却最怕长期浸泡。王贲没有选择传统的云梯、冲车战术,而是利用这一地理特征,将黄河水引入鸿沟,形成环绕城池的“水包围圈”。这种战术不仅节省了大量兵力,还比单纯的兵力碾压更具效率,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

二、工程能力:强大的动员力与水利技术

秦军在短期内完成拦水坝、引水渠的修建,展现了秦国强大的动员力与水利技术。十万民夫在秦军的指挥下,用竹笼装满巨石,沉入河底,再以木桩加固,硬生生将黄河水逼入鸿沟故道。与此同时,另一队秦军沿着鸿沟两侧挖掘引水渠,将水流导向大梁城的东、北两面。这种“国家工程级”的作战手段,唯有经过商鞅变法后“耕战一体”的秦国能够实现。商鞅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其具备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为这场水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理打击:摧毁城墙与心理防线

三个月的洪水围困,不仅摧毁了城墙,更击溃了魏军的心理防线。当洪水涌入城内,百姓们爬上屋顶呼救,粮食在仓库中霉变,疫病随着污水蔓延,士兵们握着生锈的戈矛,连站都站不稳。魏王假望着宫中逐渐上涨的积水,派使者向王贲求和,却得到冰冷的回复:“天下归一,岂容残魏苟存?”这场洪水不仅摧毁了大梁的城墙,更让魏国的百姓和士兵陷入了绝望。再坚固的城池,也经不起如此长时间的心理折磨,最终在绝望中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