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水淹大梁
公元前228年,赵国邯郸城破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传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魏王假正望着宫墙外的护城河发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无奈。此时的魏国,早已不复魏惠王时代“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的荣光。曾经的辉煌如同过眼云烟,如今的魏国,只剩下一片残破的景象。历经秦魏数十年的拉锯战,魏国的国土仅剩大梁周边不足百里的弹丸之地,城墙因年久失修而斑驳不堪,护城河的水浅得能看见河底的淤泥,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国家的衰败。十万魏军中有半数是临时征发的市井百姓,他们连铠甲都凑不齐,手中拿着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根本无法与秦国的精锐铁骑相抗衡。魏王假的心中满是忧虑,他知道,魏国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然而,魏国的地理位置却让它成了秦国南下灭楚的“眼中钉”。大梁地处中原腹心,北接赵地,南控江淮,鸿沟水系贯穿其境,既是秦军东出的交通枢纽,也是楚国北上的屏障。秦始皇灭赵后,面对地图上这块突兀的“魏地”,深知若不先拔除,伐楚时必遭腹背受敌之险。他站在咸阳宫的高处,俯瞰着地图,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于是,一场针对魏国都城的“水攻奇谋”,在咸阳宫的舆图前悄然酝酿。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抵达大梁城郊。这位王翦之子,继承了父亲的勇猛与智谋,望着高耸的城垣,并未急于下令攻城。他的目光锐利如鹰,仔细观察着大梁城的地形与布局。他注意到,大梁城坐落在黄河与鸿沟交汇处的冲积平原上,地势比周边低近三丈,仿佛是大地的一个凹陷。夯土筑成的城墙虽厚达两丈,却最怕长期浸泡。此时正值春末,黄河水因上游融雪而水量激增,汹涌澎湃,鸿沟水系的水位也逐日上涨,如同一把天然的“水刀”,悬在大梁头顶,随时可能落下。
“强攻伤兵,水攻破势。”王贲在中军帐内铺开竹简,画出鸿沟与大梁的地形草图,他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滑动,仿佛在抚摸着即将被征服的土地。他深知,大梁城墙以黄土夯筑,无砖石加固,地基浅埋于泥沙中,结构松散,若遭洪水浸泡,必如累卵般崩塌。这是一座建在泥沙上的城池,看似坚固,实则脆弱。
鸿沟水系本是魏国当年沟通黄淮的运河,是魏国先辈们智慧的结晶,然而如今却成了秦军的“武器”。王贲的计划简单而巧妙——只需将黄河水引入鸿沟,便可借河道形成环绕城池的“水包围圈”。黄河的怒涛将被引向大梁,洪水的力量将摧毁城墙,淹没城池,让大梁成为一片泽国。
农历三月的春汛期,正是黄河水势最猛之时。此时决堤,水量足以淹没城墙,洪水将如脱缰的野马,冲垮大梁的防线。王贲站在高处,望着远处的大梁城,心中已经有了定计。他下令士兵们在城外筑坝,准备决堤的工具,一切都在悄然中进行。
大梁城内的魏王假却浑然不知,他还在宫中为如何抵御秦军而焦虑不安。城墙上的魏军士兵们也在紧张地注视着秦军的动向,但他们并不知道,一场灾难正悄然逼近。王贲的水攻计划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正慢慢收紧,大梁的命运已无法改变。
于是,王贲放弃了传统的云梯、冲车战术,转而征发十万民夫,在大梁城外展开了一场浩大的“水利工程”。这不是修渠灌溉,而是用洪水铸造灭国的利刃。十万民夫在秦军的指挥下,如同蚂蚁搬家般忙碌起来,他们的身影在黄河与鸿沟之间穿梭,手中的工具不断挥舞,汗水与泥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观而悲壮的画面。
秦军的第一步,是在黄河与鸿沟的交汇处修筑拦水坝。民夫们用竹笼装满巨石,沉入河底,再以木桩加固,硬生生将黄河水逼入鸿沟故道。与此同时,另一队秦军沿着鸿沟两侧挖掘引水渠,将水流导向大梁城的东、北两面——那里是城墙最薄弱的地段,也是地势最低的区域。秦军的计划精密而冷酷,他们利用地形与水流,将大梁城置于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