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秦一统江山(第2页)
初战告捷的李信并未满足,他乘胜追击,挥师攻打鄢郢(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疑为郢陈)。面对李信的来势汹汹,楚军虽奋力抵抗,但无奈秦军战斗力过于强悍,鄢郢最终也被秦军攻破。李信连战连捷,意气风发,随后引兵东进,准备与蒙恬的军队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会师。
楚国朝堂之上,得知秦军步步紧逼、接连取胜的消息后,一片哗然。楚王心急如焚,在这危难关头,他将希望寄托在了将军项燕身上,任命项燕为统帅,率领楚军抵御秦军。项燕临危受命,他深知责任重大,也明白秦军的强大,但他毫不畏惧,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力挽狂澜。
项燕率领楚军,小心翼翼地尾随秦军,寻找着反击的机会。他带着楚军默默追击了三天三夜,终于发现了秦军的破绽。此时的秦军,因接连胜利而骄傲轻敌,防备松懈。项燕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时机,一声令下,楚军如猛虎下山般,向秦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刹那间,喊杀声震天动地,楚军士气高涨,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入秦军营垒。毫无防备的秦军顿时陷入混乱,四处逃窜。项燕指挥若定,楚军在他的带领下,大败秦军,一举占领了秦军的两座营垒,杀死了7名都尉。李信看着溃不成军的秦军,无奈之下,只能带着残兵狼狈逃回。
这场战役的失利,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打醒了秦王嬴政。他深刻认识到,楚国虽然已经衰弱,但毕竟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依然拥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想要轻易将其消灭,绝非易事。经过深思熟虑,嬴政决定放下秦王的尊贵身份,亲自前往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中。在王翦家中,嬴政言辞恳切,诚恳地敦请王翦统兵出征。为了表示自己灭楚的决心,嬴政更是毫不犹豫地按照王翦的要求,调集60万大军归其指挥。
而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国在其他战场上也动作频频,不断增兵。王翦率领秦军,向着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城西南)发起了猛烈进攻。蓟城的城墙在秦军的攻城器械攻击下,摇摇欲坠。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王翦率军一举攻破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惊慌失措,带着公室卫军,一路逃向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则带兵乘胜追击,一直追到衍水(今辽宁浑河)。在这里,李信再次击败太子丹的军队,消灭了燕国卫军的主力。燕王喜为了保住燕国,竟然狠下心来,杀死了太子丹,并向秦国求和。然而,秦国的野心又怎会因为一个太子丹的死而得到满足,嬴政果断拒绝了燕王的求和。但考虑到燕赵两国的残余势力已经如同囊中之物,为了能够集中兵力,全力对付魏国和楚国,秦国决定暂时停止对燕赵的进攻,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中原大地被压抑的战争阴云笼罩得密不透风。咸阳城外,六十万秦军旌旗蔽日,戈矛如林。老将王翦身披玄铁甲胄,腰间配着寒光凛冽的青铜长剑,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是浩浩荡荡的大军;蒙武则统领精锐骑兵,神色冷峻地紧随其后。这支秦国倾国而出的虎狼之师,踏着整齐的步伐,向着南方楚国进发,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即将爆发。
楚国朝堂内,面对秦国的汹汹来势,君臣们如坐针毡。楚王紧急征调全国兵力,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项燕身上,命他统领楚军在平舆列阵,企图与秦军展开一场生死决战。与此同时,秦王嬴政亲自坐镇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他站在高高的了望台上,目光如鹰隼般注视着前线的一举一动,整个秦军的调度指挥都从这里发出,彰显着他志在必得的决心。
王翦抵达前线后,并未急于与楚军交锋。他深知楚军虽在之前的战斗中有所损耗,但依然保有相当的实力,且本土作战,士气不容小觑。于是,他下令秦军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坚壁自守的策略。任凭楚军在营外如何叫骂挑战,秦军始终紧闭营门,拒不出战。王翦每日深入军营,与士兵们同饮同食,嘘寒问暖。他关心士兵们的饮食是否可口,起居是否舒适,还特意安排了合理的作息时间,让士兵们能够劳逸结合。为了提升士兵们的战斗力,他组织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军营中,士兵们你追我赶,奋力投掷石块、跳跃沙坑,呼喊声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训练下,秦军士兵的体力和战斗技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