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秦一统江山
公元前228年,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沙尘掠过华北平原,邯郸城的残垣断壁在暮色中呜咽。秦军的黑底战旗如乌云蔽日,在赵王宫的废墟上猎猎作响。赵公子嘉率残部仓皇北逃代地的消息,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插进燕国君臣的心口。当探马传回"秦军前锋已至易水南岸"的急报时,蓟城的燕国朝堂瞬间陷入一片死寂,唯有青铜烛台上的火苗在不安地跳动。
太傅鞠武急步出列,苍老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大王!如今秦势如烈火燎原,唯有结天下之盟方可抵御。臣愿出使代地,说动公子嘉重拾赵武灵王旧部;遣辩士南下,说服齐楚二王重燃合纵之火;更可派能言善辩之士北上匈奴,许以财帛美人,借草原铁骑之力......"他的话音未落,太子丹已按剑而起,玄色衣袂在风中翻飞:"太傅岂不闻韩魏覆灭之速?三晋合纵尚不能挡秦军锋芒,何况如今诸侯畏秦如虎,各怀私心!"丹的眼中闪过决绝的寒光,"唯有雷霆手段,方能解燕国倒悬之急。"
深夜的东宫,案头的羊皮地图上,易水的蓝色线条旁密密麻麻标注着秦军营帐。太子丹凝视着咸阳城的方位,烛火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当樊於期因得罪秦王而亡命燕国时,丹亲自出城三十里相迎。此刻,这位秦国叛将的头颅与督亢膏腴之地的地图,成为了丹手中最后的筹码。经过数月谋划,他选中了在燕国声名远扬的剑客荆轲——那个在酒肆中击筑而歌的孤傲身影,那个让高渐离甘愿为之断弦的知己。
公元前227年深秋,易水之畔寒风刺骨。太子丹率领群臣着素白衣冠,为荆轲饯行。高渐离的筑声苍凉悲壮,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罢,荆轲头也不回地登上马车,只留给众人一个决绝的背影。当咸阳宫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荆轲捧着督亢地图的双手纹丝不动,秦舞阳却突然面色惨白,双腿颤抖。荆轲从容一笑,向前一步:"此乃燕国诚心归降之礼,愿大王过目。"
随着地图徐徐展开,淬毒的匕首寒光乍现。荆轲闪电般握住匕首,直刺秦王咽喉。然而嬴政反应神速,抽身急退。两人在大殿中展开惊心动魄的追逐,嬴政绕柱而走,荆轲紧追不舍。侍医夏无且将药囊砸向荆轲,为嬴政争取了拔剑的时间。当秦王的长剑出鞘,寒光闪过,荆轲左腿中剑倒地。他奋力将匕首掷出,却只在铜柱上击出一串火星。咸阳宫的卫士蜂拥而上,荆轲最终被肢解而死,鲜血浸透了华丽的地砖。
这个消息传回秦国军营时,王翦帐中的军事沙盘已推演到第七版。嬴政拍案而起,眼中迸发出熊熊怒火:"传令下去,王翦、辛胜即刻出兵!不灭燕国,誓不罢休!"
深秋的易水河畔,燕代联军仓促列阵,却难以抵挡秦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王翦指挥若定,他的虎狼之师如镰刀割麦,将燕代联军的防线层层撕裂。易水之水被鲜血染红,燕军残部丢盔弃甲,向着蓟城方向狼狈逃窜。燕国的命运,在这场惨烈的战役后,已然注定。
秦王政二十年,中原大地上战云密布,秦帝国的野心如炽烈的火焰,愈燃愈旺。秦将王贲率领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秦军,如同汹涌的黑色潮水,向着楚国北部奔腾而去。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楚国北部的城池在秦军凌厉的攻势下,如同风中残烛,一座又一座沦陷。短短时间内,十余座城池落入秦军之手,楚国北部的防线被彻底撕开。王贲的这一军事行动,不仅为秦国开拓了大片疆土,更像是为后续进攻楚国搭建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秦军借此打开通道,将矛头转向魏国,就此,秦灭楚的宏大序幕缓缓拉开。
时光流转至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楚国的局势愈发动荡不安,国内矛盾激化,内讧不断。秦王嬴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绝佳战机,他当机立断,派遣李信和蒙恬两位年轻有为的将领,率领20万大军,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地杀向楚国。李信所率的一路秦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楚军仓促应战,在秦军猛烈的攻击下,防线迅速崩溃,李信轻松击败楚军,顺利占领平舆。与此同时,蒙恬率领的另一路秦军也向寝(今河南固始县沈丘东南)发起了猛烈进攻。蒙恬治军有方,秦军士气高昂,楚军难以抵挡,很快便败下阵来,寝也落入秦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