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秦始皇的身世(第3页)

关于嬴政身世争议, 始于《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赵姬原为吕不韦的姬妾,后被献给秦国质子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此处提到:“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这一记载暗示赵姬在被献给异人时已有身孕,若此说成立,则嬴政实为吕不韦之子。

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正统记载却明确写道:“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这一说法与《吕不韦列传》存在明显矛盾,引发后世学者长期争论。

后世学者的两种主要解读

一. 阴谋论派

这一派认为,吕不韦有意策划政治联姻,通过让赵姬怀孕后再献给异人,从而巩固自身在秦国的权力。此说多见于民间传说和部分野史,甚至被后世小说(如《东周列国志》)进一步渲染。

支持者认为: 吕不韦作为商人,极具政治野心,他可能通过“奇货可居”的策略,让嬴政成为自己的政治傀儡。

赵姬被献给异人后迅速得宠,并生下嬴政,时间上与“大期”(即足月)的记载存在矛盾,可能暗示怀孕时间早于献姬之时。

然而,这一说法缺乏直接证据,更多是基于对司马迁模糊记载的推测。

二. 史料误记派

这一派认为,《吕不韦列传》的描写存在文学夸张,且汉代以后的文献(如《战国策》)均未提及嬴政身世存疑之事,可能是司马迁收集的稗官野史或民间传闻。支持者指出:

《战国策》作为与《史记》同时代的史料,对嬴政身世只字未提,若真有吕不韦献孕姬之事,《战国策》不可能完全忽略。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时会混杂不同来源的史料,可能存在误记或夸大。

现代学术界的共识是:秦始皇的血统可靠。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嬴政确为异人之子,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一. 秦国王室宗法严格

秦国对宗法继承极为重视,若嬴政非异人亲生,华阳夫人集团(支持子楚继位的核心势力)与秦国宗室不可能默许其继位。

华阳夫人无子,她之所以支持子楚,正是因为子楚是她名义上的儿子。若嬴政实为吕不韦之子,华阳夫人集团不可能坐视不管。

二. 吕不韦在嬴政亲政后遭清算

若嬴政确为吕不韦之子,吕不韦在嬴政即位后应更受重用,而非最终被罢相并被迫自杀。

嬴政在亲政后迅速铲除吕不韦势力,表明他对吕不韦并无特殊情感,反而可能因吕不韦曾权倾朝野而对其产生忌惮。

三. 汉代儒生的政治动机

汉朝取代秦朝后,为了证明自身政权的正当性,部分儒生可能刻意贬低秦朝,渲染嬴政身世存疑的说法,以削弱秦朝的正统性,可能刻意渲染嬴政“私生子”的说法,以证明秦朝统治缺乏合法性。

而古代医学对怀孕时间的判断并不精确,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争议。战国时期对怀孕周期的计算可能与后世不同,“大期”可能指十个月或十二个月,导致司马迁对赵姬怀孕时间的记载存在歧义。

综合史料与逻辑分析,嬴政确为异人之子的可能性极高。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矛盾记载,可能源于史料来源不同或文学加工。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嬴政的身世争议更多是汉代政治宣传与历法认知差异的结果,而非真实历史。这一争议也反映了古代史学在史料取舍与政治影响下的复杂性。

嬴政从质子到秦王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机遇,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而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