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始皇余生
公元前219年至前215年,正值大秦帝国初定天下的关键时期,始皇帝嬴政以"示强威,服海内"之宏愿,开启了声势浩大的五次巡游。这位横扫六合的千古帝王,乘八匹骏马拉动的金根车,在铁甲卫士的簇拥下,沿着新修筑的驰道逶迤而行。车队所经之处,东方滨海的琅琊台海风猎猎,江淮流域的云梦泽雾气氤氲,北部边境的九原城烽火相望,处处都留下了这位雄主的足迹。
在这些新纳入帝国版图的土地上,嬴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与统治手腕。他命人在泰山之巅、琅琊台畔、碣石之滨,凿刻巨大的摩崖石刻。那些工整的小篆文字,洋洋洒洒数千言,既歌颂着"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的治国功绩,又宣扬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的大一统格局。这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石刻,不仅是对秦帝国制度创新的生动记录,更是向天下万民宣示着皇权神授的统治合法性。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在目睹帝国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也逐渐感受到生命流逝的压力。当他站在琅琊台眺望浩瀚东海,看着波涛中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心中开始滋生出对永恒生命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既源于对死亡本能的恐惧,更源于对千秋霸业永续传承的执着追求。他深信,唯有获得长生不老之术,才能永远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大秦江山。
此时,方士群体敏锐捕捉到帝王的心理需求,纷纷聚集咸阳,以奇谈怪论投其所好。其中,燕人卢生尤为狡黠。他向秦始皇进言:"臣等遍访名山大川,之所以未能寻得仙药,皆因人间浊气太重,鬼怪作祟。陛下若想迎来仙人,须行'真人之道'——隐匿行踪,隔绝俗世,如此方能感通天地,得遇仙缘。"这番说辞正中嬴政下怀,他当即诏令天下,自称"真人",并对咸阳宫苑进行大规模改造:二百七十座宫殿以复道相连,宛如迷宫;重重帷幔遮蔽视线,美人钟鼓暗藏其中;任何人胆敢泄露皇帝行踪,立斩不赦。
与卢生的玄虚之术相比,齐人徐福则采取更为务实的策略。他以"东海有三仙山"的传说为饵,说服秦始皇派遣庞大船队出海求药。第一次出海无功而返后,徐福编造出"大鱼蛟龙阻路"的借口。恰逢秦始皇梦到与海神激战,占卜结果亦指向驱逐恶神,这使得徐福的谎言更具可信度。于是,秦始皇亲自率领船队,在芝罘海域射杀巨鲸,为徐福的第二次出海扫清障碍。
公元前210年,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种子、百工技艺,乘着楼船浩浩荡荡驶向东海。然而,这支承载着帝王长生梦的船队,却从此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关于徐福的最终归宿,后世众说纷纭:有人说船队遭遇海啸,葬身鱼腹;也有人推测他们抵达了朝鲜半岛或日本列岛。在日本,佐贺、新宫等地至今留存着徐福登陆的传说,当地民众修建的徐福庙香火不绝,更有人自称是徐福后裔,将这位方士奉为文化传播的先驱。
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传奇故事,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折射出人性深处对永恒的向往与对权力的眷恋。这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历史,不仅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更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雄才大略如秦始皇,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而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却在这样的追寻中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公元前215年的咸阳宫,青铜灯盏摇曳的光晕下,秦始皇嬴政的面容在阴影中忽明忽暗。案头堆积着各地呈递的奏疏,他却全然无心批阅,目光久久凝视着东方——那里,是传说中蓬莱仙岛漂浮的海域,是长生不老药藏匿的方向。帝王对永生的渴望如燎原之火,彻底吞噬了往昔的理智与清醒,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风暴正悄然酝酿。
此时的燕人卢生,身着玄色道袍,手持龟甲占卜,在咸阳街头俨然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他敏锐捕捉到帝王的迫切需求,主动请缨踏上寻仙之路。卢生带领着随从,从咸阳出发,一路向东跋涉。他们穿越崇山峻岭,踏遍荒郊野岭,在齐鲁之地寻访传说中的仙踪,于燕赵之境探寻古老的方术。然而,数月过去,除了带回些云雾缭绕的传闻,始终未能找到仙人的半点踪迹。
面对秦始皇的诘问,卢生巧舌如簧,以"时机未到仙缘未结"等说辞搪塞。可帝王的耐心已消磨殆尽,他旋即诏令韩佟、侯公、石生等方士组成新的寻仙队伍,浩浩荡荡奔赴名山大川。这些方士们带着精心制作的法器,怀揣着丹炉秘方,在崇山峻岭间搭建祭坛,于波涛汹涌处扬帆出海。他们煞有介事地举行祭祀仪式,口中念念有词,试图与仙界沟通,然而,这一切终究不过是徒劳无功的闹剧。
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虚幻的长生梦中。齐地儒生淳于越,望着日益荒诞的求仙闹剧,心中忧虑如焚。他深知,当帝王将精力倾注于虚无缥缈的仙药,朝政必将荒废,民生必将凋敝。在一次朝会中,淳于越挺身而出,言辞恳切地进谏:"陛下,昔者周室分封诸侯,天下享国八百年。今我大秦虽以郡县制统一天下,但宗室子弟却无寸土之封。若能恢复分封,让王室宗亲镇守四方,既可拱卫中央,又能传承大秦基业,此乃长治久安之道啊!"
这番言论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丞相李斯闻听,即刻站出驳斥:"昔日诸侯并立,各自为政,导致礼乐崩坏,战火连绵。今陛下一统六合,推行郡县,方使天下安宁。若再行分封,岂不是重蹈覆辙?那些儒生不遵今法,以古非今,扰乱民心,实为祸国之源!"李斯目光如炬,字字铿锵,直指问题要害。
秦始皇本就因求仙无果而心绪烦躁,闻听此言,怒意更盛。他下令将淳于越的奏疏交由群臣讨论,实则早已倾向李斯的主张。很快,一道严苛的焚书令颁布天下:除秦国史书外,其余六国典籍尽数焚毁;民间私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着作,限期上交焚毁。胆敢谈论《诗》《书》者,当街斩首;以古非今者,株连九族。一时间,咸阳城内火光冲天,无数承载着先民智慧的典籍在烈焰中化为灰烬,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气息,文化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