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始皇余生(第2页)

然而,焚书的余烬尚未冷却,新的风波又起。方士们始终未能寻得仙药,却在背后议论秦始皇刚愎自用、贪于权势。这些言论传入帝王耳中,暴怒的秦始皇立即诏令御史彻查。一场针对"诽谤者"的大清洗迅速展开,在严刑逼供下,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方士被牵连其中。咸阳城外的山谷中,这些人被集体坑杀,哀嚎之声回荡在天地间,血色染红了黄土。

这场震惊天下的"焚书坑儒"事件,表面上看是秦始皇对反对声音的残酷镇压,实则是两种思想体系的激烈碰撞。儒家倡导的分封制与法家推崇的郡县制之争,复古思潮与革新理念的矛盾,在这一刻彻底爆发。秦始皇试图以暴力手段统一思想,维护统治,却不知这种极端行径不仅摧毁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寒了天下士人的心,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剧早已尘埃落定。但"焚书坑儒"的教训却永远警醒着后人:任何企图以暴力压制思想、阻碍文化发展的行为,终将遭到历史的审判。那些消逝在烈火与黄土中的典籍,那些被掩埋的思想与智慧,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中永远的伤痛,也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然病逝于沙丘宫(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沙丘宫本是秦始皇巡游途中的一处行宫,然而,这里却成为了这位一代帝王生命的终点。秦始皇的死,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引发了秦朝内部权力结构的剧烈动荡。

秦始皇去世后,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争夺战悄然展开。赵高,作为秦始皇身边的宦官,深谙宫廷权谋,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权力的空缺。他迅速采取行动,利用自己与胡亥的亲近关系,说服胡亥参与他的阴谋。同时,他又以威胁和利诱的手段,迫使李斯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屈服。在沙丘宫,赵高、胡亥和李斯经过一番密谋,决定假造秦始皇的诏书,篡改皇位继承人,由胡亥继承皇位。他们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逼迫他们自杀,不得违抗。扶苏和蒙恬,这两位原本有望继承皇位或辅佐新君的重臣,就这样在赵高的阴谋下,含冤而死。

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然而,为了继续欺骗臣民,他们不敢选择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而行。车队中,秦始皇的尸体在暑天高温下已经腐烂发臭,其气味令人难以忍受。为了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鲍鱼的腥臭味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迷惑了众人,使得这场欺骗得以继续。

回到咸阳后,胡亥顺利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被任命为郎中令,李斯依旧担任丞相。然而,朝廷的大权实际上已经落到了赵高手中。赵高,这位阴谋家,终于得偿所愿,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逐步清除异己。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虽然察觉到了赵高的阴谋,但为时已晚。他上书告发赵高,试图挽回局势,然而,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还将李斯治罪。最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死得无比凄惨。赵高则升任丞相,由于他可以自由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秦始皇的死,本应是一个时代的句点,然而,赵高却利用这个机会,将秦朝推向了深渊。他的阴谋和权谋,不仅导致了李斯的死亡,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秦朝的统治,在赵高的操纵下,变得愈发暴虐和黑暗。秦二世胡亥的昏庸无能,加上赵高的专权乱政,使得秦朝的统治基础迅速动摇。各地的反抗力量纷纷崛起,秦朝的统治大厦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赵高的阴谋得逞,不仅改变了秦朝的命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权谋篡位案例。他的行为,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权力的争夺和滥用,最终只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苦难。秦朝的短暂而亡,也警示着后世的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执政风格有着生动而详细的记载。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皇帝,其执政期间的繁忙程度和勤政精神令人惊叹。他深知天下之大,事务之繁,因此对行政事务无论大小都亲自过问、亲自决定。这种事必躬亲的作风,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高度重视和对权力的高度掌控。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都有明确的规定。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阅读完120斤重的竹简,这些竹简上的文字大约有30万字。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庞大的阅读量,相当于现代人阅读一本厚厚的专业书籍。秦始皇不完成当日的阅读任务,绝不休息。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展现了他对国家事务的极度认真和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古代,竹简是书写的主要载体,其重量可想而知。120斤的竹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阅读起来极为费时费力。然而,秦始皇却能够坚持每天完成这样的阅读量,这不仅需要强大的毅力,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治理天下、维护国家统一的重任,因此不敢有丝毫懈怠。

秦始皇的这种勤政精神,堪称历代勤政皇帝中的典范。他不仅在位期间亲自处理政务,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重大政策,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秦始皇的统治虽然短暂,但他的功绩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秦始皇的勤政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自己阅读量的要求上,还体现在他对国家事务的全面掌控上。他通过设立三公九卿制,将国家的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集中于中央,确保了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他亲自巡视各地,了解民情,监督地方官员的治理情况,这种亲力亲为的作风,使得秦朝的统治在短时间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