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关于电影(第2页)
“再者说,再怎么ai化,有些行当注定需要人来做。即使是那些高度仿真的动画电影啊、游戏啊,本质上还在追求越像人越好,为什么?因为人只会通过人来感受自身。演员,包括戏曲行当的,虽然受到很大冲击,可是却从来没被替代过。?y¢a¨n~h.u,a¨l^u?o..`c\o-m+电影都诞生多少年了,当年电视一出来,大家就觉得电影肯定会没落,可是结果呢?电视自有其受众,能被抢走的本身就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电影观众,不过电影和电视的出现确实抢走了戏曲或戏剧的光芒。说极端一点,说不定思考的事情可以交给ai,反而这些需要手艺存在的地方只能是人来了。”
“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文渊一听这话,就知道林年又想深远了,不过她也不排斥,跟林年这么久了,不听她“长篇大论”还挺不习惯的。
不过她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像唱戏这种,难道有一天不会被ai取代吗?或者xr、全息技术?”
“我不知道,至少目前,人的存在还有意义。”林年也没有答案,似乎想到了什么,“你说,观众看剧时,看的是什么?”
“故事?”
“可是那些故事为什么吸引了他们呢?”不等文渊回答,林年自问自答:“我觉得我们都是透过故事中的人看自己。影像或者说形象,包括戏剧人物,都是一种化身和映像,是一种缺席。我们在观看角色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异化,‘异化’是马克思的概念,这种异化指的是当我们看剧时,我们是一种主观的视角,能借着观看这一动作从自身中发现课题。如果观众有很强的主观欲望,我们就会从角色中看到越多的自我,自我会投射、异化、客观化、幻觉化,甚至会偶像化。艺术之所以诞生,尤其是雕塑、人物画,我猜测也是因为我们借助观看其他人看到了我们自己。镜子的存在是我们可以观看我们自己,但是还不够细节化。”
“我话又多了……”林年住口不再说。
“愿听多说。”
“其实我自己都没有想太明白。我就是觉得电影现在固步自封,好难再看到电影技术的进步呀,真佩服当初那些电影大师,能探索出那么多技术。”
“有没有可能,他们也不是追求技术革新,而是碰巧了,然后才有意探索的?”
“当然,很多创新的开始都是失误。不光技术,电影内容上也很难创新了,如果说最最开始的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都是纪录片,比如《工厂大门》,到了后期,虚构成为电影的主要叙事方式,纪录片成为一个单独的分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