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大制作才有大作品(第2页)
谢导颇为感慨的说道。
2,500万美元,按照现在的贸易汇率,是超过了1.5亿内地的货币。
前世是直到90年代末谢晋拍的那部电影《鸦片战争》,内地的制片厂才出现投资超过了1亿的影片。
这两年,内地逐渐在经济领域按照商品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
电影制片厂被定性为生产性企业, 与其他企业一样,也要开始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通过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实现生产利润,并缴纳大小十余种税费。
而之前电影厂是按照计划来管理,也就是国家每年下达任务,并拨付拍摄资金,由制片厂来完成,成片由电影发行机构中影进行收购。
这个时候国内的电影是由唯一的发行机构统购统销,给电影制片厂是按每部影片不低于七八十万的标准。一般先确定发行的拷贝数,再确定一个拷贝向制片厂付多少钱。
所以现在的电影制片厂投资上百万已经不多见,超过1,000万的好像还没有,像谢导口中的1亿以上的大制作,那真是成了天方夜谭了。
前世国内的电影管理是直到93年以后,国内电影市场到了非常衰落的时候,才放开对非国有公司的制片限制,而内地的大片时代是在新世纪才开始出现的。
“我记得七几年那时候,小季给咱们厂写本子,那时候老汪答应他每写一个本子,除了稿酬,还请他吃顿烤鸭子。
现在小季的本子可是金贵的很了,这小子前几年好像到北美拍的第1部电影,就挣了8亿美元的票房,这可是8亿美元啊。
现在我估计老汪就是再挂上100只烧鸭子,人家小季都不会上钩了。
我这是上半年听了那首《一无所有》。
那首歌是什么摇滚的风格,听着别扭,可是那个歌词,倒是让我感触很深。
我们现在确实是穷的厉害,我还从来没感觉到,自己原来这么穷。
真的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唉,小季拍部电影,动辄就是几亿的投资。
我们现在就算是上百万的投资,都要愁的把头发抓掉了。”
此时的季宇宁,可不知道他这次大制作大投入,把北影厂的老老少少都给刺激到了。
他在北美凤凰通信公司一直坐镇到8月1日,才动身返回国内。
8月16日,下午。
“这次虽然对我们开放太和殿内部拍摄,但我们跟故宫方面协商的结果是,在太和殿拍摄,不能像常规那样使用轨道和摇臂,而是使用1976年在北美发明的斯坦尼康,由一名摄影师携带器材进入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