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读书多,关键时刻可以加分(第2页)
我退到外间,先读颜书记交给我的那本书——《教坛赤子》,翻开一看,都是一些有身份的学生对他们共同的老师——姚慕之先生的回忆文章。
这其中有一篇是颜书记写的。
花了半个小时读完,我心里就有数了,开始在键盘上十指弹琴。
不到20分钟,键落,文成。
送进去之后,颜书记大为吃惊,问道:“就写好了?”
我说:“先写个草稿,您看了之后,我带回去晚上再修改。”
他接过,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我也望着自己手中的一份,慢慢读,以便他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划线记录。
两人都在认真读……
“姚慕之先生离世一年有余。子孙搜集慕之先生存稿,辑成一书,先生之子姚峰,千里寄信,嘱我作序。遥望故乡,心潮澎湃,离开先师,四十余年。先生高德,历历在目,黄钟大吕,尤响耳边。
昔夫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吾师之诗,兼此四德。
展卷如对霁月风光,令人神骨俱清。诵读似闻金声玉振,使人俗念偕忘,词清丽而不失傲骨,意深远而饶余韵。
……”
我读完,颜书记也读完了。
他问:“你为什么用这种类似于古典语言的笔法来写?”
我答:“一是我读了您在那本书上写的文章。二是邓秘书和我打移交时交待过,书记的古典文学修养相当深。”
颜书记笑了一下,又问:
“你为什么把原文中的有关陶渊明的诗句都砍掉了,一句也没有保留?”
我说:“这里多说几句,行吗?”
颜书记点点头。
“原作者对陶渊明的历史根本不懂。他只知道陶渊明当过县令。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诗情画意的诗句,根本不懂陶渊明辞去县官后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辞官之后,说实话,归隐不是福利,也不是什么田园牧歌,他的小孩一个个不争气,老大懒,老二不读书,老三老四认不了几个字。
个个不成器,陶渊明的后半生基本上靠朋友们接济。偶尔别人送壶酒,他也是高兴得写诗感谢——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他最后的日子,是靠为别人写文章度日。几乎乞讨。
陶渊明的气节是高尚的,但是,他的晚年是悲惨的。原作者不懂,他竟然说姚慕之先生退休后,跟陶渊明一样过着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