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环淮安陈瑄访故老 奉灵柩汉王闹京师(2)(第2页)
汉王出奇地看着这个内兄,目不转睛,足足半刻钟。何时见他有过这样的眼神?比杀人还可怕,吓得小白脸的韦达差点跪下求饶。亏他多扛了片刻,才听汉王嘴里蹦出了“好主意!”三个字,是真实情感的表达,韦达提到嗓子眼的心才“咚”的一下落回腹中。 认识韦氏兄弟多少年了,印象中一直都是那耗子扛枪一类的囔囔踹,今日突然有了一个奇谋,怎能不令他惊诧而另眼相待呢? 仅仅三个多月,汉府就招募了三千多武艺高强的护卫,号曰汉府亲随,较之其他护卫军士的俸禄高了一倍,有特殊本领的盛坚、王玉、李智俸禄还高,且长期随在了汉王左右。 高煦这个爽啊!闲来无事,便遛到天策卫单辟的后院,看他们习武格斗,无比的兴奋。
那粗壮的盛坚赤手空拳对付十个一般武艺的人不在话下,那瘦小的王玉蹿房越脊如履平地,那高大的李智力举千斤,奔跑如飞……再看看那些在阳光下攒在一起熠熠生辉的刀枪剑戟,若握在他们手里,不打出一片新天地才怪呢!
若能顺理成章地得到太子之位也就罢了,否则,这就是他与朝廷抗衡的子弟兵,到那 时,皇帝老子也认不得了。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已成了黄龙旗下至高无上的皇帝,大阅全军,演武校场,迎受文武百官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有了底气,也就更有了滋事的资本。今天,由皇太子主持的移灵发引大礼他是憋足了节外生枝的劲儿。
高炽遣细致周到的工部右侍郎蔺芳打前站安排道里车船,高煦则安排纪纲的亲信锦衣卫指挥同知庄敬参与,专和蔺芳拧着干,弄得沿途地方官府无所适从。
此前,高炽斋戒三日,遣官以葬仪奉告天地、宗庙、社稷,然后素服亲自祭告,在京亲王以下衰服随班行礼。发引开始,从仁智殿请出徐后的灵柩,在一阵阵低沉哀痛的乐声中,皇太子致祭,而后是皇妃、太子妃、亲王、亲王妃、公主。
毕竟是已薨多年的人了,虽然每个人都在抹泪,却没有哭天嚎地的痛楚,泪滴的分量也大不一样。太子在感念慈母的大恩大德,若母后在世,自己应该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 汉王在怨恨,母亲在世时就对他不满,父皇前不知说了多少坏话,没登上太子之位,说不 定就是她的原因呢。
贵妃王秀娥是极不愿这位善良的姐姐远去的,她就是躺在坤宁宫里一句话不说,皇妃、 太监、宫女谁敢犯贱?如今,自己身体不好,皇帝又不在,偌大的宫阙暗流涌动,张贵妃 时不时出点幺蛾子难为她;太监宫女玩对食,由过去的偷情变成了现在的半遮半掩,人伦大礼也不是这般行法!亏了皇太子妃张晋眉每每相助,天生的一股子杀威,凤眼微微一挑, 众人也就低头敛迹、悄悄走路了。
贵妃张沄秋的泪全是为自己流的。皇后在世,对她这个功臣之女不屑一顾;皇后病危,又让宫女出身的王秀娥主摄六宫;皇后去了,皇上竟沿袭了皇后的做法,依然信用王秀娥。
哥哥张辅在交趾那么大功劳,皇上却只字不提,每每偏袒那个没有根底的苏州女人。唉! 皇上北巡,她多愿陪着,多愿把一腔的热血澎湃和脉脉温情献给皇上。可皇上走,不要说 辞别,连个招呼也没有。形单影只,还要受气,一江春水何处流?想起这些挥之不去的糟 心事,她的哭声更响了,由嘤嘤啜泣变成了嚎啕大哭,引得众人纷纷向她这里观瞧,贴身宫女兰杏忙上前“扶住”,张贵妃一惊,收敛了失态。
死者长已矣! 公主们依着自己的远近亲疏各有所念。祭毕,皇太子率文武百官要将梓宫送至江边。
出了皇宫,高煦故意快行几步,竟和皇太子并排前行,弄得蹇义、金忠、杨士奇、黄淮、 杨溥等大臣义愤填膺,但那么大场合,却又不便说什么。高炽率文武百官将徐皇后的灵柩 送到江滨,高煦嚷嚷两次,让高炽回去,惊得文武大臣目瞪口呆。皇太子不忍母后单独涉 水,又带辅臣上船,直送过长江才行奉辞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