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引经典动议都北京 绳贪衍整治旧纨绔(1)(第2页)
当年首倡建北平为北京的李至刚呢?他要是在,一定第一个站出来,响应朕的倡议。 可他受解缙一案牵连现仍关在狱中。礼部尚书吕震呢,这个平日把皇上说的每一个字都当成金口玉言的家伙哪去了,为甚不说话?他对朕的迁都意向不满意,抑或对任用金纯不满意?是啊!赵羾若不调任,礼部就有三位尚书了。他朝左班文臣里看了一眼,吕震正低着头似乎在琢磨什么。
吕震的确在琢磨什么!他才疏学浅却老谋深算。他看得出,迁都决不是件点头摇头的小事,也不是泰山封禅那样一次性歌功颂德的举动,它牵涉到大明后世子孙的福禄延续, 牵涉到他是千古功臣或罪人,他看不准,不想出这个头。但让他最担心的还不是将来,而是现在,是皇上变卦或后任皇帝怪罪,谁第一个首肯,谁一定是最大的罪人,所以,他明知皇上要听赞同的话,却不肯出头,观观风向再说。
永乐的脸在慢慢拉长,梳理得漂亮的长髯在微微抖动,眼见就要沉不住气了。忽见夏原吉出班,方才踏实了些。
“太祖皇帝当年的确为都城一事寝食难安,而终未成行。”原吉拱手奏言,肯定永乐有关太祖皇帝宏愿的说法,但他绝不是一个阿谀奉迎的人,他是有他的考虑的。
“按说,江南为赋税重地,膏腴之野,尤其两宋以来,江南富庶远胜北方,柳永笔下之钱塘繁华绝非妄言。南地而都,禄米无需过劳转运,本该是件好事。但考金陵虽为六朝之都,皆是偏安一隅之邦,三国时吴国自不必言,两晋之东晋,南北朝时期之宋、齐、梁、 陈,谁个不是半壁江山?故太祖皇帝一直为建都之事而焦虑,种种原因,终而未果。今陛下欲迁都北京,真是完成了太祖的一个宏愿。”
从经济上考虑,夏原吉并不愿意附从皇帝的迁都之举,他话中有话,已经隐含着江南富庶和北京建都粮米转运过于艰难的意思;但从大明王朝北疆防御的大局着眼,从历史考虑,从天道考虑,他又不能不赞成皇帝的做法。
有了夏原吉的开始,朝堂上才慢慢热闹起来。 宋礼说:“谢陛下体臣七尺之躯,让李庆来工部任职。臣入主工部十几年,全国的名山大川走了不少,城镇也去了不少,山川风物的书更是读了不少,就觉得除了北京,再挑不出个能建都的地方。昔时,秦、汉、隋、唐建都于西安,是因八百里秦川富庶。留侯张良曾说过,关中左瓘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 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