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拱新都北京重设防 祭祖陵凤阳慰耆老(2)(第3页)
这就是天意,是这块土地给朱重八带来了贵不可言的运气。当了吴王的朱元璋寻到了那棵大树,寻到了那个坡下,就在此修建起了并不一定埋葬着父母、长兄的祖灵。到了他在南京登基称帝,遂辟凤阳为中都,除新建了一些宫殿外,又两次大规模扩建陵寝,这才形成了庞大的祖灵群落。朱皇帝不忘旧恩,封那个提供墓地的刘大秀为义惠侯,子孙世代享受朱家的恩礼。
哥哥也死了,贫苦无依的朱元璋先是在皇觉寺为僧,后来响应韩山童、刘福通的号召, 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用十七年的光景打下了自己的大明江山。一同吃牛娃的除了眼前的几位,那徐达、汤和都成了大明的开国元勋。
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知有多少人死于冰冷的沙场啊!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高炽的心中突然蹦出了杜甫的两句诗,不能不说是现实的写照。世事沧桑,千古一瞬,皇爷爷已薨世二十多年,跟着皇爷爷打江山的大将们大多也已作古,而这几位老人虽说生计难了些,却依然健在,八九十岁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福气。 高炽心怀感触,看着众人道:“皇爷爷当年孤苦伶仃,乡亲都没少帮衬,才成全了朱家。他老人家总把年轻时的事说与子孙,让子孙们不忘旧恩,不忘穷苦百姓之艰辛。几位老人既是皇祖的故人,也是孤家乡的老寿星,按朝廷的规矩都是要赏的。传下令旨,凤阳府所有八十以上老者赐钞五锭、酒一瓶,九十以上加赐牛羊肉各五斤。”末了,他还补了 一句,“有了过不去的坎,就去找凤阳县,知县自会料理的。”
老人们跪下,千恩万谢去了。 出凤阳后,天气转晴,风也小了,太阳高高地挂在天际,为高炽的金辂平添了几分温暖。
凤阳早已在他的身后,凤阳古今所发生的一切也在身后了。他不再远思近想,而从那扇有限的窗口痴痴地往外望了望。车驾迤逦,已进到山东境内。干黄的麦田,匆匆的行人,了无生气的树木,虽是万木萧条的冬季,对于一个常年窝在皇宫里的人来说,还是觉着新鲜。
大眼睛、名叫翠菊的宫女跪走到近前,怯生生道:“殿下若饿了,奴婢备下点心了。” 高炽意犹未尽,听得身旁说话,转过脸来,盯着宫女棉衣内挺挺的胸脯,好半天,答非所问道:“哪儿人呢?” “奴婢山东邹县人,兴许,殿下还能从我家乡过呢。” 翠菊入宫两年了,一直在太孙的宫中,这次北上,太孙见父亲身边的宫女实在粗陋,就从自己那儿拨了两个宫女在金辂里伺候。 翠菊多想和太子说上几句话,一旦太子高兴,看上自己了,就再也不会回那穷兮兮的邹县了,若有个一男半女,自己就是未来的皇妃。 “太孙跟孤说了,”看着看着,朱高炽欲火难耐,眼前那张白皙秀气的脸,那白皙的脖颈,那…… “好像要经过邹县,到了邹县,就以孤的美人身份见见家乡父老,也算是衣锦还乡啊!”
翠菊使劲磕着头,脸涨得通红,这既是她所企盼的,却又不知该如何是好。 “禀殿下,山东布政司遣人来说邹县驿路年久失修,建议千岁改道峄县或曲阜。”杨士奇在辂外说话。 高炽看了一眼翠菊,刚刚许下的过邹县的诺言,转眼间就要变,不行,一定是邹县有事不想让孤看见,那就一定要看。 “士奇啊,孤不想改道,山东兴许有事要欺瞒呢。” “遵令旨。”朱高炽一举两得,杨士奇打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