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月玄晖 作品

第89章 拱新都北京重设防 祭祖陵凤阳慰耆老(1)(第2页)

永乐还是担心重臣不理解,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北京是国都,又是边防重镇,御 边就是守卫京师,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关于北京防御一事,在南京已与大臣们详议过, 不知今日进展如何?”

方宾道:“按陛下旨意,兵部会同工部踏勘后发现,长城损毁之处不少,已发三万军 卒、五万民丁逐段修葺,并加高增厚。同时于烽垛之处贮存了数月粮草和弓弩兵器,适宜 之处掘了水井。因尚未最后完工,故没有奏明皇上。辽、蓟、宣、大等九边除城垣已加高、 加厚、加固外,又增盖不少营房,每镇增两卫官军一万余人,实实地成了北边重镇。九边 加上原有守御长城官军,有二十余万众,已足以应对大股来犯之敌。北京京军调整已按皇 上运筹,由原有的四十卫增至七十二卫,敬请陛下宽心。”

永乐点点头,他的表情意味深长,又充满惆怅,似乎是看到了几十年后的大明,看到了大明的将来,看到了他的不肖的子孙,看到了他的迁都作法的效用。是的,一个再强悍的人也无法对自己的子孙后世有过多的奢望和要求。好一会儿,他才喃喃道:“皇太子仁 厚,朕想着他会偏于文治、疏于武功的,故朕除了亲征,就想造一个铁桶一样的江山,让 子孙后世享用,能延续多长,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谁不知道皇上和太子父子间的矛盾和异乎寻常的迥异性格,但谁也不敢点破、深说, 见皇上提到太子,有些伤感,杨荣抓住时机予以弥合:“皇太子仁厚不假,但遇用武之事 也是颇有主见的。那年,长沙李法良作乱,他遣正在海上备倭的丰城侯李彬平叛,一举奏 捷,就是个柄断果敢的好事例。于盗贼妖人,并不手软,由此看来,太子殿下不会辜负陛 下之圣托。至于太孙,是皇上挚爱,小小年纪,已经历了大战阵的磨砺,日后必和皇上一 样,是个文武兼备、风云际会的皇帝。”

“朕的太孙一定不负朕望。”撇过皇太子,撇过那说了多少遍的事例,提起朱瞻基, 永乐转忧为喜,记起了方才的事,说道,“原吉辛苦,明日就启程,十二月末一定要把太 子、太孙接回北京,参加明年正旦大典。”

大运河开通几年了,原吉还没有认认真真地走过,陪皇上北来,注意力都在皇上那儿, 全身心思虑的都是皇上不同时期需要的文书、数字,身不由己。这一次,他自己做主,于 是,从出京开始就乘船,从通惠河到张家湾,由张家湾沿运河南下。

通州张家湾,元代一个储物的码头,如今已是大集镇的规模。河水由镇中缓缓东下、 南去,临河一条东西街虽然不长,却已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茶叶、瓷器、药材、古玩、 土产,尤其是仓库和客房,应有尽有。一路的小吃、蔬果、字画、杂耍地摊也不少。来往 官员多了,朝廷的驿站也已建起,两进、三间房的院子,还有东西配房,倒也有些气势。 赶晚了进不了北京城的,就临时住在这里。

北京虽建成在即,但不少扫尾工程还在继续,向前望去,依然是看不到尽头的车水马 龙,砖沙灰石,沿运河络绎不绝,从湖广、四川运来的楠木、松木在张家湾料场堆成了一 座座小山。一队队民夫,每队约二三百人,天凉了还打着赤膊,搬运着各种物料。通惠河 水浅河窄,大船到这里不得不重新装卸,换小船往城里运。

时值秋末,金风送爽。由运河南下,打开舱窗,一股新鲜的带着泥土气味的湿凉水气 迎面扑来,十分惬意。高高的堤岸上,枣树、柳树、杨树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金黄色,随 着行进的快船纷纷被甩到后面。两侧大堤平直而宽敞,载着步履匆匆的行人和三五带孩子 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