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榆木川长魂系大漠 紫禁城储君拨庶务(3)(第2页)
“在军中,英国公威望最高,可否辛苦张公爷以‘皇上有旨’在御前当值,量谁也不敢擅闯了。”
“在所不辞!”张辅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大度和大局观。他在军中的资历不是最老,但他国公的爵位是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比之朱勇的袭爵不啻天壤,有他在皇上的大帐前站着,任谁也不敢放肆。只是,一个国公当侍卫使用,肚里没有能撑船的雅量,根本做不到,但张辅做到了,此后的一个月,他充当了侍卫头领,天天倚剑在帐前、在大辂前,挡住了无数拨文臣武将的面圣,大臣们心中虽感委屈,虽在关心皇上,都想进去看看,凭什么不让进,不让看?进不去,就怀疑,就怨愤,就想着会有什么事,也只能天南海北地瞎猜了。但有一点他们是坚信的,英国公和辅臣们对皇上的忠心不容置疑。
“杨大学士和海公公辛苦一下,”这一步做到万无一失了,下一步呢,远在京师的皇太子要尽快知情,尽快做好戒备,尽快派人来迎丧,秘不发丧的光阴越短越好,这一点是其他人都没想到的。
“二位今夜就秘密离开行辕,劳苦几日,快马回京,讣告皇太子。”“英公之虑尽善尽美,在下敬佩之至。”杨荣发自心底的钦仰善谋远虑的人,这就难怪他在交趾那么生疏的战场上都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了。大军在榆木川逗留了五天,锡器铸完,依张辅之命,只留下五个年老体弱的锡工配合军士入夜后将锡器运抵中军,抬进皇上大帐。待军兵出帐,马云撩开皇上的锦帐时,一见皇上遗体,几个锡工大惊失色,被张辅、张杌、腾定持剑拦住,将遗体移入锡器内,封好锡口。张辅给张杌递了个眼色,几个锡工刚出御帐就被张杌、腾定等侍卫擒住,堵了嘴巴,拉到暗处杀了。
次日晨,大辂载了锡器加速南下,仪典供奉一切如常。没有了病重的皇帝需要照料,因都是骑兵,大军比往日的速度提高了一倍多,回到开平城外时,皇太孙朱瞻基一身衰服从城里迎出来,痛哭着宣布皇帝驾崩!
如五雷轰顶,炸营了一般。全军举哀!全城举哀!全国举哀!
为减少寒暄和麻烦,杨荣、海寿带一支十几人的骑兵几乎是日夜兼程,见城绕城,见关通关,经过十几天的鞍马劳顿,于八月初赶回北京。二人顾不上多日来风尘仆仆、餐风宿露的辛劳,简单整饰了一下衣冠,带着泥水、汗水和一路的征尘便直驱皇宫,由东华门到文华殿,送上大行皇帝遗书。
二人的蓬头垢面和憔悴不堪,真把皇太子朱高炽吓了一跳,险些从座位上弹起来,料知必有大事发生,两眼直勾勾盯住筚路蓝缕的二人,大张着口,说不出话。但他没有想到皇上驾崩,第一想到的是皇上战败,亟须重新调兵,抑或是废了他的皇太子……
心里扑腾着接过遗书展开时,竟“哇”的一声嚎啕大哭起来,唬得辅臣蹇义、杨士奇不知所措,慌忙过来解劝。
遗书送达,杨荣、海寿多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提到嗓子眼却不敢爆发的悲痛今日可以爆发了,加之多日的劳累,正有了一个发泄和流淌的口子,也随着皇太子大哭起来,边哭边把皇上临终前关于夏原吉的评价哭诉出来。
蹇义、杨士奇看着遗书,也不由得热泪滚滚,难以自持。还是杨士奇冷静,哭了一阵,拱手对太子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殿下应从速安排大行皇帝遗事,几十万大军在外,京师空虚,不可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