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84 章 日耳曼尼亚(8)
就在谷氏三兄弟在边境救下金雀花·汉娜的同时,驻扎在弗雷德里西亚港的龙国海军已经拔锚起航——毕竟绝地天通在某种程度而言,就代表着海啸。
数小时后,北海某海域,076型“燕赵”舰作战指挥中心内的李彻手指在战术沙盘边缘敲出规律的轻响,荧光勾勒的北海海图上,代表海啸预警的红色扇形区正以每分钟3海里的速度扩张。
他摘下帽檐上的蟠龙徽章,用指腹摩挲着边缘的防滑纹路——这是第17次检查全舰的固定状态,自从两小时前接到夏薇从北欧谷仓发来的加密电文,“人皇血脉已交接,预备级海啸响应启动”,他的动作就带上了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
“舰长,全舰吃水已调整至9.2米,压载舱完成注水。”大副周砚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带着甲板风特有的沙哑。李彻抬眼看向主屏幕,076型舰艏的声呐阵列正以最大功率扫描海底,回声图谱上,原本平缓的大陆架边缘突然出现一道深达1200米的断层——那是冰川纪遗留的北海裂谷,此刻正像被撬开的罐头缝,不断溢出含硫的气泡。
“告诉航海长,航向330,舰艏对准海啸波预计来向。”李彻将徽章按回帽檐,金属扣“咔嗒”锁死的瞬间,指挥舱内的红色预警灯开始闪烁,“让歼-35梯队最后检查一次系留装置,尤其是机翼折叠处的快速释放锁。”
与此同时,飞行甲板上的三副林深,在防滑纹甲板上飞速奔跑,迅速抵达第 7 个舰载机停机位。他目光如炬,紧盯着电磁弹射轨道的散热格栅,那上面仍泛着幽蓝的余温。歼-35 的垂尾已折叠,机翼下的复合挂架被特制钢缆牢牢固定在轨道凹槽内,每个系留点都缠绕着三层坚韧的凯夫拉缆绳,末端连接的液压缓冲器正以每秒 2 次的频率精准微调张力。
“机腹下的沙袋堆好!”林深扯着嗓子高喊,声音在狂风中清晰可闻。他的眼神透过防风镜,紧紧锁定风速仪——12 级的甲板风如怒涛般掀起巨大海浪,猛烈地拍打在舰载机的钛合金蒙皮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两名地勤人员迅速行动,将沉重的铅制配重袋塞进机翼与甲板的狭窄缝隙中。这些每袋重达 50 公斤的防冲击装置,是抵御巨浪冲击的关键,它们能够在海啸横摇时有效抵消 30%的侧翻力矩。
虽然人们都在按照他的命令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他却没工夫停下来,看水兵们是如何迎着猛烈的海风,用防冲击网固定舰载机,并不断往飞机下腹部塞配重。他只能是不断地奔跑,将自己担心的所有角落,都看个清楚,弄个明白。
当他跑到舰艉升降机时,轮机长赵砚秋正指挥水兵转动手动摇柄。这座承载量达30吨的液压升降机,此刻正以龟速将最后一架直-10“火蜥蜴”送入下层机库。升降机边缘的防水胶条在压力下挤出乳白色的密封脂,赵砚秋用扳手拧死固定螺栓,每转半圈就往螺纹里抹一把铅粉——这是老海军对付海水腐蚀的土办法,铅粉与海水反应生成的氧化层,能在72小时内阻挡盐分渗入液压管路。
赵砚秋拧紧最后一颗固定螺栓,确认升降机的防水胶条已经牢牢密封后,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铅粉。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海天交界线,尽管此时的天空依旧灰暗,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压抑感。海风呼啸着,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
“所有人注意,最后检查一遍甲板设备,确保所有系留装置和防冲击措施到位!”赵砚秋通过对讲机大声下达命令,声音在狂风中显得有些沙哑。他知道,时间不多了。
随着命令下达,甲板上的水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忙碌的身影在风雨中穿梭。赵砚秋则转身走向舰艉的升降梯,准备进入轮机舱。他按下升降梯的按钮,金属门缓缓打开,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升降梯缓缓下降,赵砚秋站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随着高度下降,外界的风声和海浪声逐渐被隔绝,取而代之的是轮机舱内特有的机械轰鸣声。
升降梯门打开,热浪与机油、金属气味一同袭来。轮机舱内,巨大的涡轮机和齿轮组高速运转,发出低沉轰鸣。舱内温度远超甲板,机油热气和潮湿水汽弥漫。噪音盖过警报,赵砚秋耳膜在 120 分贝轰鸣中微麻。
赵砚秋走进轮机舱,环顾四周。轮机长李志远正趴在主机控制台前,紧盯着振动传感器数字:15 赫兹,振幅 0.3 毫米,这是两台 QC - 280 燃气轮机怠速状态下的正常数值。然而,他仍伸手拧动旁通阀,将润滑油压力从 0.8mpa 提升至 1.2mpa——高压油膜可在海啸冲击时减少轴承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