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商谈开办农庄(第2页)
五叔沉吟片刻,认真道:“我觉得还可以搞个‘认养计划’。城里人认养一棵果树或一只鸡,定期来看望、拍照打卡,成熟了直接寄回家。既有黏性,又能提前回笼资金。”
“妙!”陈梦瑶眼睛一亮,像突然被点亮的星辰,语气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这个点子太好了!”她迅速翻开摊在桌上的那份农庄计划书,用一支墨绿色钢笔工整地写下:“五叔提议——游客可认养果树或鸡只,增强参与感与情感联结。”其他人见状,也纷纷拿起笔,在各自手中的计划书上认真抄录,纸张翻动的声音像春风拂过麦田。
写完后,陈梦瑶并未停下,反而越说越起劲:“这个我记下来了,回头我找技术团队做个配套的小程序,名字我都想好了——叫‘我的田园日记’,用户能实时查看自己认养的果树长势、鸡的健康状态,还能收到浇水提醒、施肥建议,甚至能远程预约采摘时间!”她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教育者的光芒,“我还想再加一项:专门划出一片菜地和果园,做成亲子体验区。”
“什么意思?”坐在角落一直沉默的大伯抬起头,好奇地问。
“就是让带孩子的家庭来这儿过周末。”陈梦瑶解释道,“家长带着孩子亲手种菜、拔草、浇水、捉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现在的孩子哪知道一颗青菜从土里长出来要多久?他们以为冰箱里本来就有菜,饭桌上自然就有饭。”她语气轻柔却不失坚定,“我们要让他们明白,每一口粮食都来之不易,是汗水换来的。”
“这个主意好!”爷爷放下茶杯,声音洪亮,“现在的小孩太娇了,饭不吃偏要吃薯片,青菜一筷子不动,嫌苦嫌涩。这不是挑食,这是不懂事!”奶奶也点头附和:“对啊,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多选择?能吃饱就是福气。现在条件好了,反而把孩子惯坏了。”
“不如再往前走一步。”二叔突然插话,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咱们还可以专门开辟一小块水稻田,再分几垄地种豆子、花生、红薯、玉米……让孩子们赤脚踩进泥里,感受什么叫‘汗滴禾下土’。只有亲身体验过弯腰插秧、顶着太阳除草的辛苦,他们才会真正理解——为什么爸妈逼他们读书。”
“说得太对了!”三婶激动地接话,“我家孙子天天喊读书累,我说你试试去田里干一天活,看他累不累!知识不是负担,是出路啊。有了文化,以后坐办公室吹空调;没文化,就得顶着烈日在地里刨食。”
“所以这不是单纯的农庄项目,”陈梦瑶微笑着总结,“这是沉浸式的生命教育课。让孩子在泥土中学会尊重劳动,在汗水中懂得珍惜生活,在劳作里明白学习的意义——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众人纷纷点头,有人轻声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有人边写边念叨:“亲子农耕体验区 + 水稻田实践基地 + 小程序联动系统……一个都不能少!”
还有人笑着说:“等这项目落地,城里家长肯定抢着报名,说不定还得限流呢!”
笔尖沙沙作响,每个人的计划书都在这一刻变得厚重而鲜活——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承载着希望、汗水与未来的一份热忱蓝图。
说完这个农耕计划,大伯突然举手:“等等,我还有一条——能不能搞个‘家庭日’活动?比如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只接待家庭预订,提供定制化套餐,包括亲子游戏、农事体验、晚餐烧烤一条龙。这样既能保证服务质量,又能形成口碑传播。”
“太棒了!”陈梦瑶激动地写下,“这个一定要做,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归田家宴’。”
“娱乐项目当然不能少!”陈飞扬——陈梦瑶的二哥,站在夜色温柔的农庄烧烤场边,目光扫过跳动的篝火与远处静谧的池塘,语气里带着一种创业者特有的热忱,“今天的垂钓、采摘是基础款,咱们要做的,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沉浸式生活体验’。”
他顿了顿,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弧度:“我建议增设几间多功能主题房。比如音乐启蒙室——铺上柔软防滑的地垫,摆几把儿童尺寸的尤克里里、小鼓和沙锤,再放点节奏卡片游戏,孩子们可以自由打节拍、即兴跳舞,甚至编个小曲儿;另一些房间直接做成隔音k歌舱,大人在里面唱《后来》,孩子吼《孤勇者》,互不打扰,却又能各自尽兴。这才是真正的‘各得其所’。”
陈梦瑶眼睛一亮,像是被点燃的星火,接过话头时声音轻柔却坚定:“不止如此,我们还可以打造两个精神角落——一间临窗书法室,阳光透过竹帘洒在宣纸上,墨香混着草木气息,大人写字静心,孩子练笔开智;另一间是亲子手工坊,内容必须丰富多元:教孩子编中国结、捏陶土、剪窗花、拼木制小车,甚至还能一起做纸艺灯笼!每完成一件作品,都能带回家当纪念品——这不是消费,是创造,是记忆的锚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忽然想到什么,语气更认真了些:“对了,还得配一个‘亲子厨房’!灶台必须定制成儿童友好高度,锅碗瓢盆全用圆角防烫材质,食材也要新鲜安全。想象一下,父母和孩子一起包饺子、烤饼干、做果酱……那种烟火气里的亲密感,才是现代家庭最稀缺的情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