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装死 作品

第126章 人祸

光大七年(573年)八月十六。建康,丹阳郡学。

这座新建于近年的郡学,规制比寻常郡学要大上许多,其校舍足可容纳千人学习、居住。

是以,今年科举,此地不仅被充作了考场,更在考试放榜之后,成了中试的三百举人的临时居处。

陈国天子为示对科举一事的重视,今日亦是驾临此地,赐了中试的士子们宴饮。

宴饮罢后,天子更是将此番中试前三甲的士子邀入后堂,亲自叙话。

而三人能得天子如此厚待,也实在叫其余士子好生艳羡了一番。

当下,后堂之中,此番科举第一的刘行本、第二的虞世南、第三的张虔威,已受了陈伯宗赐座,面朝他与国子祭酒江总坐定。

陈伯宗打量着对面三个自己此番钦点的三甲举子,心内揣度着,该授他们些什么官职。

陈国现今的科举制度,还相当粗犷,除却必考儒门诸子经义之外,还同时允许士子选考时务策、书算、律法等科。

而中试之人,亦只有举人一个名头。

按照上届科举旧例,这最后脱颖而出的三百举人中,二百至三百名,将授九品官,一百至二百名,将授从八品官,前百名,将授正八品官。

至于前三名则特别优待,分别授予从七品或正七品官。

陈伯宗此番,却是想破格授个从六品市舶使的官给那排名第一的刘行本,只是心中仍有些犹豫,便先问询道。

“刘卿在长安时已为宇文护记事,其职非轻,投籍吏部,必得授官,奈何特为科举?”

原来这个年约四十的刘行本,本就不是寻常之人,他十余岁时,便因才名,在蜀地做了武陵王萧纪的王府常侍。

后来蜀地陷于北方,他与叔父寓居关中,又因文才品性,得了宇文护青睐,做了替大冢宰主理文书的记事。

宇文护死后,他留在关中,虽受冷遇,却也仍旧领着相当于陈国五六品的官职。

明明向吏部投籍也能得个六七品的官职,陈伯宗实在不明白,他为何要来考这科举。

刘行本躬身作礼之后,答道。

“臣在关中,周人以我江南之人,往往视为异类。”

“陛下破周,威震关陇,声耀南北,臣幸得归国,而国人以臣久在关陇,又视臣为异类。”

“臣所以科举,是为向天下人言,非臣有才无德,背弃国家,实梁君无能,不能拯如臣之士于异域也。”

“今幸陛下英明烛照,拔擢臣为科举魁首,天下之人皆知至尊心怀万方不弃百姓一人。”

“此恩深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陈伯宗望着匍匐于地的刘行本,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他这一番说辞。

也的确,他所以钦点刘行本为第一,也是看中了他关中归人的身份,想要于此事上做些文章,好叫光大以来新归陈国之民,对陈国多些向心力。

“身陷关中,非卿之罪也,遭逢乱世,又有几人能自主命运?”

“朕视卿等归人,皆子民也,卿来时就官,当勤廉爱物,不负国家。”

对刘行本如此言罢,陈伯宗又看向此次排名第二的虞世南。

他是陈国首届科举魁首虞世基的胞弟,今年仅有十六岁,是个长于书算之学的少年英才。

数月前,为配合樊毅东征,陈伯宗打发久在自己身侧侍奉的虞世基去乐州做了个平壤郡守。

如今见到与其兄面貌相似的虞世南,他只觉有些亲切,便语气轻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