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以兵代赈
光大八年(574年)五月二十。寿州,八公山南。
得益于寿州煤炭采掘大兴,稍稍恢复的八公山植被,近来又遭了毒手。
大批南渡的齐国饥民,被刺史华皎安置在了八公山下临时搭建起的棚户区里。
他们或采山上的树木做柴,或割山上的长草为衣帽床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成功让八公山重回了光秃土山的旧日模样。
棚户区外的一处土丘之上,目光在光秃的八公山与裹着草衣的难民身上稍作逡巡,叹息之余,陈伯宗也在心里思量起难民的安置之法来。
“陛下。”
秘书著作佐郎张虔威的低声提醒,将陈伯宗从遐思中拉回到现实。
原来是镇右将军、寿州都督、刺史华皎料理好了今日新难民入营之事,已缓步行到近前。
“华公坐。”
赐了华皎落座,陈伯宗这才相询道。
“现今寿州有齐境难民几何?州中又如何筹措安置?”
华皎虽久历武职,却是文吏出身,应答颇有条理。
“去岁有齐民四千来归,州中募掘炭工三百,并其家眷千人得自食其力。”
“其至贫者千人则由朝廷迁海东安置。”
“其余二千,州中以年利三分,贷谷麦六千石供其衣食,又助谷种、农具。”
“又令富户、府兵出闲田,以亩租一斗,为租佃,并许自辟新田,臣虑本月冬麦获后,其民自苏。”
“然今岁北国天旱,现才五月,齐民入州者已至二万人。”
“臣无能,州中虽有石炭之利,年采将及三千万斤,岁获钱利六百万文,然,易其钱为米,不过二万石,给南渡之民衣食尚不足。”
“故臣不得已,奏书上闻,请朝廷助粮米为安置。”
华皎抬手遥指远处的棚户营地,又道。
“今陛下亲见,可知臣言无虚。”
“臣虑今岁齐民入寿州者恐及六万,欲活其人,必须粮米三十万石。”
陈伯宗点点头,对于安置难民,他的心中其实已有了更好的方略。
按照寿州这边的情况,边境各州加总,今年南渡的齐人数目恐怕要在十五万以上。
要养活这十五万没有土地的百姓,一年至少得开支七十五石以上。
须知,去岁陈国岁入粮米的盈余也才九十余万石,若用常规方法安置,陈国北伐的准备进度至少要被拖慢半年。
他还隐约记得自己前世曾在某乎上看过一篇分析北齐灭亡原因的文章。